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媒体中妓女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予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研究晚清时期的社会性别时,我们往往会关注报刊媒体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申报》和当时形形色色的画报等媒体对妓女形象的观察,可见晚清妓女的“点点碎影”。《申报》同当时画报进行比较,由于定位的不同,《申报》和当时画报在语言修辞上确有不同。《申报》强调了鸨母的恶劣、惨无人道、贪婪与唯利是图及狡猾,而对妓女本身的非议不多。在画报不多的记载中,妓女是作为一个整体负面形象出现的,鸨母并没有被单独区分出来。尽管商业因素影响到报纸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决定媒体中的女性形象的是更深处的社会思想,可以将当时所有的思潮分成传统心态和启蒙思想两个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花卉主题园是现代园林中非常流行且能够突出特定花卉主题的观赏性游园,旨在以植物景观本身突出花卉的主题。八仙花花朵硕大繁密、花色丰富多变、花期长、株型优美,是著名的园林景观植物,但目前国内外将八仙花单独作为一种主题花卉的景观实践研究还较少。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花园为例,探讨了其设计理念与原则,重点阐述了品种选择、微地形塑造、旱溪生境营建、植物配置等景观营造关键技术,以期为花卉主题园的建设及八仙花的景观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六大”洲195个国家中已有79个国家明确设立了官方国花,其中拥有2种以上国花的国家4个,5个国家发生了国花的变更(增补或废止)。设立国花的国家数占该地区国家总数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北美和中美洲(简称NC-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官方未确认(包括民间约定的非官方)国花33个;未设立国花的国家83个。79个国家的85种官方国花设立时间大多集中在1961—2016年间,还有25个国花的设立时间不明确。85个官方国花隶属37个科69个属79种,其中位居前6位的科依次是兰科(11)、豆科(8)、菊科(7),锦葵科(5)、木犀科(4)和蔷薇科(4)。国花选设中亚洲、NC-美洲和南美洲国花选设主要以观赏性为主,非洲以观赏性和特有、濒危物种保护为主,欧洲则兼顾了历史文化、象征意义和原产及生态价值。还补充或纠正了部分国家国花的设立信息,分析发现国花的变更与历史、物种保护或经济因素相关,在国花的设立中应更重视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3个阻碍调研的难题,即不同国家对国家生物象征的概念不统一、国花缺少物种拉丁学名、民间约定与官方公示的国花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世界各国国花设立现状进行分析,为中国国花的设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珠海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典型的珠江口地区,以该区域城镇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珠海西部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景观群落的观赏性、耐盐性、抗风性、耐涝性、耐旱性和耐污性等特质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对典型河口湿地景观植物种类及立地条件开展调查,对河口湿地植物立地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综合评估现阶段该区域湿地景观植物的适宜性、观赏性,并提出今后适宜河口环境的景观植物种类,为河口湿地景观植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园林树木的服务功能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但是,多年以来,园林树种选择机制和方法却缺少理论支撑,常常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通过上海50种园林树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的构建和17个性状变量因子分析发现,树种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形态上,树高决定了树木形态和树冠大小,对小气候调节、径流调蓄、空气净化和消声减噪等调节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叶片性状影响固碳释氧,以及养分供给等生态系统过程,并最终反馈在树种种间服务差异上。树种的文化服务直接与人类偏好相关,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权衡与取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为园林树种的选择和树种规划提供了一种客观理性的方法,便于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相应的树种选择依据,以实现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定量化与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8.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9.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在自然境域中开展学习自然知识、建立自然情感、爱护自然行动力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和促进教育改革的一种很好补充。基于当今自然教育中商业运营机构多、受教距离远、受众范围小的问题,分析了社区花园作为自然教育载体的可能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社区花园景观化、多元化、共治化和可持续性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策略。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展示了其作为校园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贯穿于教学科研、科普互动、设计创新及施工运维中的自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