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 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环节展开设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对古代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在当代展园的承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一书,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出现周密的专业分工,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同时,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产品的原料选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验和系统计量等方面,都作出严格规定,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定的要求组织手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张韶天  林森 《商周刊》2011,(25):95-95
2011年圣诞2012年元旦看什么?当然不能错过奥帆中心大剧场的精彩演出。 2011年圣诞2012年元旦期间,由著名音乐人金兆钧、音乐人三宝、小柯等共同推出的精彩的演出——音乐剧《杜拉拉升职记》将登陆奥帆中心大剧场,这也是继2009年圣诞节推出的《“燃情俄罗斯”大型欧陆风隋演出》、2010年圣诞2011年元旦期间推出的《“魔界”大型魔术秀》、  相似文献   

4.
以清代畅春园匾额楹联的意境表达内容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文献及已有复原成果对畅春园盛期的匾额楹联依据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空间落位,并以畅春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空间为例,探究景题的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研究发现畅春园匾额楹联题写历经康、雍、乾三朝,匾联内容的变化体现出园林功能的更迭,体现出园主不同的审美意趣。畅春园的匾联内容以状物点景和修身养德类为主,兼有勤政亲贤、宗教祭祀、祈福祝寿、问道求仙等内容。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手法,点明所处环境,体现清帝对治世境界、自然境界和神仙境界的追求,起到了凝练主题和升华意境的作用,是探究清帝造园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根据畅春园楹联匾额解析畅春园的造园意境,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清代皇家园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魏西林(西游)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改变了以往皇家园林在宫外设置的传统,具有转折意义。但城市的兴废使园林名称与沿革存在争议,位置的改变又使其景观营造与服务功能较以往有所变化,故在此探究。园林名称上,该园属“名异实同”的情况,西林园是正称,西游园是别称或临时称谓。园林沿革上,该园建于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沼遗迹上营造而成。景观营造上,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还开创性的融儒、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服务功能上,该园营造的目的是游憩,但帝后在园中的施政行为又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功能,巧妙的理水方式还使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8.
许愿  杨希  朱育帆 《技术经济》2019,35(10):135
龙安寺石庭的置石设计是学界持续关注的课题,成果主要有摹状说与冥思说。在空间设计研究的语境下,庭院与禅宗教义的关联问题可转译为其设计能否,以及如何以具象造型的方式唤起禅宗所推崇的基于直观又超越形式的空间体验。石头的单体形态、组合布置,石组内部及石组之间的呼应关系共同构成了以墨绘空的典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类重要的新兴园林形式,城市展园是通过园林样态来呈现城市原生文明。作为城市原生文本的次生营造,母体城市文明特征在相异时空的次生转译和次生形式对原生状态再现的方法和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从原生文本次生化的视角,解析城市展园实践,探究城市展园发展历程,解析营造手法特征,归纳城市展园的设计次生化内在本质。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滁州园为例,阐述滁州园的次生化设计手法,从凝练母体城市的山水环境意向,探寻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要素组织景点,总结展园将滁州地理、故事及人文特征浓缩在园林的手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总结城市展园的设计方法,以资后续研究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视镜是人们观察研究事物的视角和语境。迄今为止,传统的中国园林研究视镜大多是聚焦于园林空间之内,通过对园林实景要素及其艺术形式深入分析,来透视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大视镜是对传统视镜的拓展与创新,是把造园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环境体系、更多层的历史维度、更丰富的类型形态等大视域中,以更加包容和完整语境的进行思考。以大视镜来观照无锡寄畅园,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其独特地位,及其在锡惠文化景观体系中古今一脉相承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清漪园后山园中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图纸及数据资料,结合现场实测,以平格为媒介研究其空间布局中的手法与规律。研究表明,后山园中园的场地尺度与空间布局中体现了明显的模数思维,且大量使用象征皇家身份与地位的“九”“五”2个数字整合模数体系;主要厅堂的轴线是平格构建的起始线;场地中直线型与曲线型边界线均由遵从模数关系的平格控制;平格和轴线共同作用控制了各要素体量与整体布局的均衡关系,形成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的几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2.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强调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动态的,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演变,体现出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其风景营造持续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景观内容不断演变,价值也在不断叠加。然而,由于缺乏对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认识,公众和学界对其遗产价值的判断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在整体性方面还不全面、不深入,造成了保护过程中的误区。旨在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分析其遗产价值构成,以期对香山未来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