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既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保护各地建成遗产的基本内涵,也是修复国家文化空间基因的必要举措。选取中国342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络属性特征和空间整合保护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工业遗产发展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6个阶段的数量与门类构成差别大。(2)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核心—边缘”特征,揭示出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宏观区域差异。(3)工业遗产网络的社会关联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着显著的分层集聚现象,遗产集群也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和流域集聚特征。(4)工业遗产的空间整合保护应构建“井字轴、九节点、多集群”的网络化结构,并重点分级保护16个遗产集群。  相似文献   

4.
佟玉权  韩福文  许东 《经济地理》2012,32(2):166-172
景观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是由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工业城市景观遗产、城市工业区景观遗产和工业建筑(群)景观遗产所构成的多层级结构系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内有着各层级的工业景观遗产类型,有不少工业景观遗产整体价值突出,保存较好。通过设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区,制定各层级工业景观遗产的科学评估体系,将那些真正具有整体意义的工业景观遗产分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序列,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完整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康嘉  杨彩云  胡琴 《经济论坛》2012,(5):105-107
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章分析了两者融合的主要模式,即创意LOFT模式、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基地)模式、工业旅游模式、动漫城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分析了两者“自发内生型——政策导向型——复合型”逐渐转变的过程,旨在探讨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08,28(1):173-176
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旅游界的关注。寻求适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旅游进行界定的同时,着重分析现状、旅游价值,针对开发的水平以及与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差距,揭示开发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开发滞后的原因并明确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景观、后工业景观、工业旅游景观是构成城市工业景观的要素,反映了城市不同时期工业文明和工业发展历程。应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将工业景观系统作为城市子系统进行研究,可将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微观与宏观、物质与非物质多层面进行整合优化,从工业景观的现状研究、功能规划、空间布局、文脉保护等方面提出城市工业景观系统规划的路径,实现城市工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是解读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文章基于低碳环保理念,论述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符合生态学的规律,符合和谐城市的建设理念,它可以作为城市的记忆和再生细胞,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还通过分析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项目,整理了我国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的一些现状和困惑,为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 在西方,工业遗产旅游通常被当作流行的、广义的化遗产旅游的一类,但它的理论来源却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工业考古学”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英国,但直到五十年代才流行起来,它不同于一般出土物的考古,而是强调对近250年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对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进行类型甄别,确认了72项世界工业遗产。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结构分析和时空二维分析方法,揭示出世界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世界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且一极集中态势明显的特征;分布区域呈组团状分布,借助网格索引法显示主要分布于四大版块,包括除东欧的欧洲大部、亚洲的东北亚和南亚、南美洲的巴西及周边和北美洲的墨西哥。欧洲和亚洲的世界工业遗产在不同时期的登录数量波动大,其中近年来亚洲地区的世界工业遗产登录项数呈大幅递增态势。最后通过世界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动态的研究,总结出世界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受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和国家话语权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工业旧址采取高强 度再开发的模式已成为趋势,工业建筑及户外场所面临存亡的 巨大挑战,如何认识和尊重工业遗存成为此类后工业改造项目 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首钢的搬迁与转型,作为首钢发展的起点 与北部对外门户的西十筒仓区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落户 之选。面对建筑的先行与价值的不认同所带来的工业体系破碎 化,景观设计重拾了工业系统的价值,在阅读并尊重原有工业 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结构进行创造性复写,并将重 译的工业碎片谨慎地嵌入景观体系中。“碎片复写”设计方式 的提出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工业旧址再利用乃至城市空间更 新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法则与自由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技术经济》2020,(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以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矿业城市——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以矿为本,城随矿建”的城镇格局和矿业遗产现状,结合焦作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提出将塑造城市特色空间与矿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以矿业遗产保护为手段,整合自然环境、城镇格局、历史文化、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等要素,确定多层次的规划路径和具有落地性的设计策略,对于焦作以及其他亟待城市转型的矿业城市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和矿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 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 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 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 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 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 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 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优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构建客观评价模型对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的调研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以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评价准则,构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该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中,4个为疏解型,3个为搬迁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研究结果可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科学遴选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引起局部土地功能的变化,导致在城市中出现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如何看待和再利用这些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而后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动因出发,探析了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