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权东计  朱海霞 《经济地理》2003,23(3):409-413
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历史沿革、遗址分布概况、遗址构成要素、遗址特征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战略的保护对策、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村镇景观建设对策、公园形象景观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汉长安城规划研究为例,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特征、价值评估、现状建设的分析,探索汉长安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汉长安城遗址区提出总体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3.
汉长安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驴单位,是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区西北约十公里处,周长25100米,全城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而汉长安城考古工作进行约有半个世纪,硕果丰厚.汉长安城遗址也将以遗址公园的模式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本论文就是以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为研究对象并探讨保护与展示方法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唐长安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无以伦比的典范,城墙的遗址表明了唐长安城的范围和历史的沧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强调在西安城市开发建设中不要背离"千年长安城"的规划格局并探讨了遗址保护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唐长安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无以伦比的典范,城墙的遗址表明了唐长安城的范围和历史的沧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强调在西安城市开发建设中不要背离"千年长安城"的规划格局并探讨了遗址保护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提出了遗址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历史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是稀缺有限的和无法再生的资源.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增大,使诸多"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城市历史轴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城市也不可避免的面对丧失历史特征的危险.然而,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往往又矛盾突出.本文探讨了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的保护观,以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研究为例,提出和分析了从城市到地段再到遗址的整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 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 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 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 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 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 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 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 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 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 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 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锋 《大陆桥视野》2011,(10):87-88
本文介绍了巩宁城城墙遗址现存情况和对巩宁城历史的回顾,还对城墙原址的位置复原提出了判定方法,并提出展现遗址文化的形式。通过对城墙遗址价值的再分析,对巩宁城实施保护利用,以“复原”的城墙为空间载体,展示城墙遗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环湖区域的开发既涉及到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涉及到环湖临近区域的开发与治理,环湖区域的合理治理可以给环湖临近区域带来正面的辐射效应,从而促进环湖新城区的开发与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声誉,并增加旅游收入,并且可以吸引新的投资资金,进一步完善地方区域的基础实施建设,最终惠及到环湖区域的居民,提升环湖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个开发进程其实是一种湖-区-人的演化过程,而环湖区域的品牌效应实质上就是一种环境文化,在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变迁中,遵循的是从低级形态的湖区人结构向高级形态的湖区人结构演变的过程,而政府主导的环湖区域品牌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从湖-区-人这个视角出发来探讨环湖区域的开发与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即深层空间结构?采用空间句法方法对27个传统村落进行建模分析,以2种算法表达2类不同的组构中心,即最小角度距离中心及最短欧式距离中心。研究发现,自然原生的村落具有双重高效的空间结构:其核心既利于熟悉路径的村民四处活动,也利于外来访客便捷地到达中心或在交易完毕后离开村庄。研究证实,传统村落在形态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公共空间网络与使用功能布局的同构关系,从而对深层结构的稳定性起到锚固作用。村落功能中心的位置具有结构惯性,成就其形态记忆的特质。通过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及其可视化表达,对抽象的文化景观予以清晰的图示化表达,从而为历史村镇的延续性设计提供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 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 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 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 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 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 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 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 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 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 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牛蕊  范世铖 《技术经济》2022,41(8):93-103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 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 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 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 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 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 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 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 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 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 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武丹  张鑫 《技术经济》2022,41(8):123-135
历史园林是一种处于自然周期中的活态型遗产,其 保护具有特殊性。在忒休斯悖论的启发下,以《佛罗伦萨宪 章》为指导,对历史园林保护方法进行梳理与思辨。历史园林 的格局是遗产整体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呈现历时特征;要素易 变且部分有生长性,是整体性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共时性的特 点,但真实性矛盾尖锐。在此基础上提出格局第一性,要素第 二性的观点,建构了一种基于“格局修复,要素更替”的理论 范式,并以绛守居园池为例,以实证类推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通过总结历史园林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园林保护、修复与更 新的边界和尺度问题,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韧性研究日益兴起,理论累积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现如何开展基于生态实践智慧的城市韧性研究,使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生态实践智慧的首选研究范式——巴斯德范式的视角出发,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大平台检索城市韧性相关中英文文献,对文献进行研究范式分类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市韧性研究中玻尔范式盛行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城市韧性巴斯德范式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