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大花园建设已成为全省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力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杭州应该乘浙江大花园建设的东风,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杭州郊野公园除了绿色本底外,还应该吸收、巩固浙江大花园建设成果,使杭州郊野公园建设成为建设“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大都市,严格管控城市开发边界,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公园城市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形式与途径。提出在大花园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杭州特色郊野公园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契合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工业遗产公园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综述工业遗产公园发展历程,归纳工业遗产公园营建的空间模式和特征;解读“生产单元”作为工业遗产公园空间和景观的规划方法模式,希冀拓展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视角。结合黄石“东钢”工业遗产公园的规划,解读工业生产单元导向下的价值评估、污染治理、建筑干涉、功能分区、景观组织和项目建构规划过程。阐述基于生产单元模式、以生产流程展示为目的的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原有的动物园因城市发展、容量不足和动物福利不佳等原因,大多面临改造建设需求。目前中国大多数动物园都处在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的阶段。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为例,研究原址改造类动物园的共性问题和相关解决策略,探讨在尊重动物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调整、展区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及丰富游览体验等,实现动物园的综合保护并发挥动物园自然科普教育的社会职能,最终使动物园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于一体的生态化动物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9.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从空间上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是生态保护政策落实的关键。“双评价”指南中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针对省级尺度,缺乏市县尺度的修正和细化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基于江夏区地域特征,选择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内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物种”维度优化生物多样性维护评价方法并利用InfoWorks ICM水动力模型探索内涝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单项评价结果得到初判结果;结合政策性生态保护线、自然保护地和重要自然要素修正初判结果。结果表明:江夏区生态保护极重要、重要空间面积分别为565和22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4.2%和13.3%。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持,对灞柳生态湿地公园进行了规划和评价,总结了其功能分区、景观格局、交通系统等设计构造,介绍了土方工程量的计算、调配和项目系统照明设施的设计方案,分析评价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期对将要进行的湿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山地城镇公园空间结构与布局,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重庆鸿恩寺公园、碧津公园和石门公园,构建公园空间关系网络模型。SNA模型的结果显示,鸿恩寺公园具有较高的完备性与层级性,碧津公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公园地形、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节点数量对公共空间的结构完备性、稳定性与层级性存在一定影响。最后依据评价体系,从网络结构和规划2个层面提出公园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优化对策,从而指导公园空间与等级设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更新。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面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新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不失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新尝试。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足及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方法,展望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敏  张安 《技术经济》2019,35(12):117
德国租借时期的青岛园林在中国近代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世界范围的造林典范,是从造林到造园的成功探索,城市层面的建设意义突出。以史志、老照片、规划图与建设状况图等史实为依据,结合现场调研,梳理青岛园林规划,揭示其城市设计、科学生态、林业生产以及经济实用的规划思想。考证出公园、绿地以及林荫道布局在城市重要功能区;这些公园绿地既受到德国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在地域环境中追求自然之美与森林化景观效果。希望理清青岛德国租借时期园林建设的状况,对当前我国城乡园林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与城市发展水平及居民需求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动态性,要在规划中准确把控仍是难题。结合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背景及现实问题,将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分为地域均等、空间均衡、群体平等、群体均好4个演进层次,并对各个层次“公平性”衡量标准加以审视和比较,解析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总结其演进特征。最后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特征对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研究与实践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8.
专类公园对于提高城市绿地游憩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梳理专类公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入手,总结了专类公园多元化和专业化、层级化和社区化、优质化和精品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丰富多元、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从类型构成、分类配置、分级配置和指标管控等方面探讨了促进专类公园发展的理念和策略,并从规划、政策、运营等角度提出了未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