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企业在生态事件中有效回应社会压力对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社会回应的理论与方法,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康菲公司的企业社会回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生态环保的立法执法环境、政府处置生态环境事故的效率、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是企业社会回应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对提高生态事件中企业社会回应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往往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工业环境的矛盾关系,而对于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缺乏关注,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生态文明内涵中的自然维度(人与自然)的一些理念要过渡到人文维度(人、人、社会)之中,这对于北京城市精神的理解是一个重要补充。我们可从“公平-包容”、“协作-创新”这两个脉络论述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北京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旅游业发展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具有动态性、综合性、敏感性等特点,尤其是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和政府、企业及居民关系等微观环境,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其结构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经济-市场、政策-法律四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环境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文章在分析生态文化内涵与特点及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文明的视阈下,对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等四个维度的发展趋势进行一番梳理之后,发现休闲回归是其中共同的特征,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休闲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全球性的生态家园。共产主义既是休闲的世界,也是生态的家园。休闲回归的完成,休闲文化的成熟,即是生态家园的回归,生态文明的成熟,生态文明将是一个休闲的时代,休闲回归必以生态文明为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文生态及其优化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社会文化土壤。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文化生态,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文化生态的聚合、调适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王涛 《经济师》2008,(7):60-60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严重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基于生态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关键自然资本一般被定义为自然环境中担负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功能的部分。但许多学者对其关键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生态功能与生命维持功能,而忽视它的社会文化功能。本文将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对关键自然资本进行界定。重点讨论关键自然资本的信息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健康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用质和量的标准来衡量其社会文化价值,以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政策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人地关系紧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文化丧失等问题,应将生态安全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建设,有效协调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三个亚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达到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衢州信安湖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对如何在生态安全理念指导下进行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加州花园及加州学派是美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 和理论的重要起源之一,并深刻影响了世界风景园林的发展方 向。追溯加州现代花园的前史,在分析加州的气候、地理及其 植物区系的基础上,梳理了从加州原住民时代、修道院时代、 墨西哥时代、淘金热时代、博览会时代、乡村时代到大萧条时 代的花园变迁史,并结合加州的植物园发展体系,指出加州花 园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过程中传承和嬗变的特征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是一个新命题.由于互联网金融与共享经济相融相通的特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是受共享经济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共享经济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深入渗透、全面融合及再次创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规健康的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共享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次,总结了共享经济时代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面临的时代机遇,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融资需求强烈,需求带动成长;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合规发展的基调确定,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体系保障;理财需要和消费升级,推动行业持续变革.最后,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一带一路”理论之间存在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平台,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便没有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必将成为全球基础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范本和典型,中国也将为世界科技发展与革新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叶金 《经济前沿》2010,(2):156-160
在"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第四届亚洲经济合作与创新论坛"上,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危机对经济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亚洲经济合作与创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4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政企客户移动信息化市场成为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场。文章通过分析政企客户市场现状、移动信息化短板,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影响政企客户移动信息化的指标体系,提出电信运营企业应在市场环境、产品价值、协同保障、员工能力、团队建设、创新投入、用户需求这七方面实施发展策略,从而提升电信运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感知度,促进中国政企客户移动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