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碳住宅概念界定及其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苗苗 《经济论坛》2012,(6):128-130
低碳住宅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避免低碳住宅“标签化”,打造实质低碳住宅是落实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本文剖析低碳住宅概念模糊与泛化现象,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定量界定低碳住宅,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低碳住宅理念,提出低碳住宅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住宅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对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何在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及资源合理利用,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理念的今天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住宅开发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分析,构建了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确立了环境成本业绩评价方法,为相关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型住宅房地产项目开发日益成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共同偏好。而大型项目的开发意味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国家对房地产业持续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如何筹集足够的开发资金是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项目融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金融工具,其独特的融资机制和在分散风险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筹集的卓有成效且日趋成熟的融资手段。然而,项目融资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特别是大型住宅房地产开发领域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因此,文章就项目融资在大型住宅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拓展项目融资的应用领域,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迎过朝阳也走过风雨,总的来说呈现出繁荣景象.苏州作为我国代表性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总量占据国家前列,促使了苏州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竞争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障并扩大企业生存发展是当今房地产企业需要去考虑的问题;爱屋地产公司开发的一品华庭房地产住宅项目落地于苏州.本文以一品华庭房地产住宅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分析为一品华庭房地产住宅项目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了城市高层建筑住宅开发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及主要策略.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采用得当的策略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房地产作为房地产开发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近年来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传统的住宅项目开发转向商业房地产项月开发,以期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之间的竞争日显激烈.政府部门也认识到商业设施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采取措施推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理念成为必然选择.但低碳城市概念诞生至今,更多的是作为"美好愿景",鲜见如何付诸实践.本文从低碳城市理论研究动态入手,提出低碳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困境及制约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主要包括: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住宅房地产开发业是随着城市住宅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住宅商品化的推行,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逐步从建筑业分离出来的新兴行业.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在此研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所得税征管的问题.全文通过找出房地产企业在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对策,意在对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征管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低碳理念的逐步发展,低碳住宅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增量成本较高,低碳住宅面临供给能力不足、需求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以天津"团泊湖心岛"项目的规划建设为例,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探讨当前我国低碳住宅发展缓慢的解决途径,以正确判断低碳住宅的经济效益,为国内低碳地产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分析洛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相关政策,从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增加碳汇,提倡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将洛阳市建成为一个低碳型"生态洛阳,牡丹花城"。  相似文献   

11.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既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又是碳排放大户,探索其低碳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文章从政策引导与制定、经济扶持补贴、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完善整合、低碳行为宣传等战略角度,研究低碳房地产发展路径的选择,得出合理的结论,并提供某房地产项目的成功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为房地产低碳实践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低碳已经成为一项国家行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本文界定了低碳商品住房的内涵,介绍了其特征,分析了其对现有开发模式的影响以及成本和收益构成,并以卓达太阳城项目为例,总结了低碳房地产项目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成本支出和收益,最后概括了低碳商品住房开发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政府对开发商采取激励措施、促使消费者树立低碳意识等建议,以促进开发商自觉从事低碳商品住房开发,实现国家低碳建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现低碳城市建设热,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伪低碳现象,其原因是城市建设者缺乏正确的低碳理念,导致低碳城市建设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低碳城市建设应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采取措施促使城市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量化碳排放目标,实施碳足迹信息公开制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减碳目标,走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温州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各种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温州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十分必要。应将"低碳"理念导入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工业低碳化发展,鼓励发展低碳交通,打造低碳示范社区,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制订合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根据低碳城市含义,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南京、上海近十年的城市低碳水平动态发展状况作对比,针对各自特征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低碳城市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但总体看来,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缺少对特定城市特色功能定位的关注。而客观上,低碳经济却要求各区域按照特色条件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主要结合对临港新城特色功能定位的分析,初步探索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共性要求,又体现临港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独特定位的低碳城市实践区指标体系构建框架,从而为更好地发挥指标体系在引领、规范和调控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认为,适应临港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主要功能定位的特色要求,从低碳能源、低碳研发、低碳制造、低碳物流和低碳社区等五个领域,构建低碳城市实践区评价体系是合适的,这也表明,适应城市特色功能定位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论房地产营销理念与竞争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长宏 《技术经济》2006,25(6):87-89110
房地产营销理念的树立与竞争方式的选择是开发商制订房地产营销策略必须考虑的二个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房地产营销的八大理念及其对房地产营销的作用,并剖析了五种主要的房地产营销竞争方式,以期对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能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旺盛,处于高位运行阶段,但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危害到行业本身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冲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笔者提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分析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房地产市场,促使房地产健康、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低碳生活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市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我国构建城市低碳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出五个路径,即建立低碳生活观念培养机制;发展绿色建筑体系,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与碳审计体系;多渠道增强低碳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碳汇载体;健全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可靠性理论对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识别,根据韦伯-费希纳(W-F)定律描述了房地产市场预警指标与人的主观意识影响指数的关系,并确定了预警对象对人的主观意识综合影响指数,将其作为评定房地产市场预警状态的依据。对2002—2008年河北省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研究表明,基于可靠性理论和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房地产市场预警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