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长江沿线10省区国内旅游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5-2007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了长江沿线10省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从1995-2007年,长江沿线10省区国内旅游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1995-2001年平缓增长,2002-2007年加速增长;旅游增长率变化"三起两落",波动曲线"同涨同落";依据增长趋势线及相关系数的差异,将长江沿线10省市划分为3种类型.然而,由于政策推进、旅游投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的差异,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区域响应,分两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95-2001年和2002-2007年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基期值、增长指数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大小,划分出国内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响应类型.  相似文献   

2.
武汉·宜昌旅游互动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是“九省通衢”的华中大都市,重要的客源输出地;宜昌是“三峡门户”、水电旅游名城,鄂西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发挥武汉旅游交通枢纽和客源输出地优势,以宜昌为旅游集散地,以“一坝两江”(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和清江)为核心吸引物,实行武汉与宜昌(三峡)旅游互动,是湖北立足“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带动鄂西旅游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分析武汉、宜昌两地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等发展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低碳型都市旅游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徐峰 《经济论坛》2010,(10):82-85
目前,低碳理念逐渐深入到旅游业中,低碳型都市旅游是都市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文章在明确研究背景前提下,对低碳旅游和都市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进一步得出低碳旅游和都市旅游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对上海低碳型都市旅游的发展做了初步分析,最后指出发展低碳型都市旅游是上海市都市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万里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水道”,据统计,长江有3000多公里的流域可以通航,年运输能力达3.5亿吨,客运能力达4000多万人次,仅武汉至上海段的运输能力就相当于沿线11条铁路的运输能力的总和。另外,长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沿线共存大小景点301处,在我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23个项目中,分布在长江沿线的就有8个,其中长江中下游有5个。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大自然送给长航人的珍贵礼物。  相似文献   

5.
张愚 《时代经贸》2008,6(3):105-107
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壮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仙女山,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我旅游别具一格的优势.自我市成立直辖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闻名来到我市旅游,那么我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我市的外商投资、外汇收入、GDP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用了采用了回归方程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过程.本文分析了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主要目标、协调机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适当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强调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的协调:即都市旅游发展与都市及其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都市旅游产业发展与都市其他产业发展的协调;以及都市旅游产业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壮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仙女山,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我旅游别具一格的优势.自我市成立直辖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闻名来到我市旅游,那么我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我市的外商投资、外汇收入、GDP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用了采用了回归方程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文君 《经济地理》2005,25(6):915-919
都市农业旅游近年来成为都市旅游和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并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广州为例,在明确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及其发展意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广州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设施农业旅游、园艺农业旅游、体验参与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农业博物馆旅游等5个适合广州发展的都市农业旅游主要类型;结合广州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北部山区森林观光度假区、中部城区农业商贸休闲区、城郊田园体验休闲区、南部海滨观光休闲区4大都市农业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构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品牌带动,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农业科技,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等4点推进广州都市农业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闫冬梅  马进军 《经济师》2003,(6):230-231
文化是都市旅游的灵魂 ,“上海只有成为文化的中心 ,才能成为国际旅游中心”。上海的都市旅游必须回归到文化底蕴上 ,都市旅游与文化牵手 ,发展有上海特色的都市文化旅游是上海旅游业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上海都市旅游与文化牵手的必要性、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提出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旅游经济增长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方面,分析了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首先,以广州为例,在旅游收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中引入高铁开通与否这个虚拟变量,分析发现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对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分析,发现武广高铁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有效利用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基础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陈修颖  陆林 《经济地理》2004,24(3):326-329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互补性、通达性及介入机会等三大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长江经济带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是空间互补的前提,网络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间的通达性,空间竞争与介入机会成正比。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构建GCT机构模式以实现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其次要通过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通道,以实现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皖江城市迈入了跨江发展的新时代。运用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皖江城市非均衡的发展现状,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皖江城市三次产业非均衡性显著改善。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也具备了跨江发展基础。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皖江城市跨江发展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是最佳跨江发展的城市,第二产业成为跨江发展主要拉动力。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王兵  肖海林 《经济前沿》2011,(5):100-114
本文运用Metafrontier-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环境约束下1998—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纯粹技术追赶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珠三角城市群1998—2008年的平均生产率增长高于长三角城市群,这主要是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两个城市群的生产技术与潜在的生产技术边界差距在逐步扩大;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发展潜力在近些年呈现上升的势头,珠三角城市群的技术发展潜力则呈下降趋势。在城市层面上,技术水准较高的城市,纯粹技术追赶的水平也较高。最后,人均GRP、结构因素、FDI对共同边界下的城市生产率和群组边界下两个城市群各自的城市生产率变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勇  朱磊 《经济地理》2005,25(1):71-74,78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资源短缺、环境变差引发的诸多矛盾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是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走出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引擎,经济圈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根据三大经济圈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型,既考虑自主创新的结果,也不忽略自主创新的过程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等,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一体化速度和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认为,体制与机制障碍严重牵制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能在一体化制度方面有所创新,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制造业同构与集中的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一种测度制造业同构的新方法,测度了1982~2003年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同时,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测度集中度的方法计算了相同时段内长三角制造业的集中度,对长三角制造业同构度与集中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