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慧明 《经济纵横》1997,(12):27-29,35
我国外债问题初探□郭慧明一、我国外债的现状70年代末,我国纠正“左”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展开大规模的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了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开始重新举借外债。由此我国外债迅猛扩展。首先,外债规模急剧扩大。1978年我国...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公私外债的影响会对经济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的主导作用,本文首次探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外债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并基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模式的特征,本文首次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分别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总外债、公共部门外债和私人部门外债的影响,揭示了该倡议对沿线国家外债影响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公私外债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总外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私人部门外债的增加,而公共部门外债反应并不显著.基于此,中国可以出台多种"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融资模式和对外投资组合政策,促使沿线国家将外债更多地配置给私人部门,让私人部门的项目监管机制和对经济全方位的推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柳琳  钱慧 《经济论坛》2001,(6):24-25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截止到1999年12月底,我国登记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57.9亿美元,增长4%。在这些外债中,中长期外债余为1366.5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51.8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刍议外债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自1979年恢复对外举债以来,到1997年底,外债余额已达1309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务国。虽然我国有关外债风险的指标如偿债率、债务率和负债率目前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但外债规模的迅猛增长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忽视外债风险管理是导致自1997年7月以来不断深化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目前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式下,如何防范外债风险,从而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分析外债风险的成因入手,进而提出规避外债风险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及宏观基础,以求对我国外债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外债指标调整以来中国短期外债的超标,以及2003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条件下,外债规模的急剧膨胀,再次将中国外债风险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予以充分的关注,但其着力点集中于外债的短期静态指标考察,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短期债务率等,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其长期内的潜在风险。本文则试图借助于国际外债风险的经验指标,对中国外债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予以综合考察,包括:可偿付性风险、结构风险和动态潜在风险,并就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中国的外债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巨擘,他的言论与实践,无疑在近代中国具有导向性的影响,这一点在外债思想上也不例外,他对外债问题的观点和主张,曾影响了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外债的看法和实践活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梁启超外债思想在民国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本文尝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加强外债的总量管理刘军善,赵子贞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利用外资确实是兴国利民的好事情。然而,如果对所借用的外债管理和使用不善,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会酿成债务危机。为保...  相似文献   

8.
高帆 《时代经贸》2012,(12):122-122
目前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但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对比外币外债的管理模式,从人民币外债管理目标入手,对人民币外债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对人民币外债的使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人民币外债借用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银行业利用外债的历程,指出了外债的周期性波动,分析了俄罗斯金融深化不足、市场结构不平衡以及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影响因素.同时,笔者结合利率平价理论和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考察了俄罗斯中央银行为管理资本流入而实施的外债准备金率政策影响,建立了俄罗斯银行业利用外债杠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外债准备金率确实降低了银行利用外债的杠杆率.  相似文献   

10.
马金华 《现代财经》2007,27(5):76-80,F0003
晚清中央对地方财政监管的失控,财权的不断下移以致崩溃,构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其间外债作为晚清财政的产物,一直伴随和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并使得这一关系更为复杂和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