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理论:契约,所有权,委托代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古典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企业,将企业视为黑箱。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则把目光投向了企业内部,其重点是企业的契约性质理论、所有权安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尽管对企业理论进行划分和整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文章仍然试图以企业的契约理论的递进层次为线索,按照理论的研究领域和核心问题给出一个解释,并给出了企业的契约理论内部框架。 相似文献
2.
契约理论的争论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理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学分支之一,也因为如此,契约理论一直处于不停的整合过程之中,我国部分学者在介绍该理论时,将代理理论列为传统理论(费方域,1998;杨其静,2002),但这种归类可能产生一些误导,使人感到代理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已被不完全契约理论所替代(张维迎,1998)。我国部分经济学者对交易成本理论与不完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对当前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介绍分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契约理论解释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上,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研究中。首先对心理契约概念做了相关论述,其次借助博弈论中委托代理模型阐释了心理契约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最后依据心理契约模型提出建立激励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8.
后熊彼特时代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创新主体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本文基于对企业交易属性的现代契约理论之局限和企业理论主体演变之趋势的综述分析,结合后熊彼特时代特征,聚焦企业员工的生产属性,探索企业员工契约理论。企业员工契约理论主张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是知识生产能力,企业的目标由交易成本最小化转为价值最大化,且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基于对企业员工契约理论内涵的阐述,进一步分析该理论的深化应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9.
风险资本契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外文献来看,风险投资中存在两极契约安排,产生了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然而从深层次来看,风险投资的契约结构更像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生产模型,强调企业内人力资源的合作效率,通过有限合伙制这种契约安排来控制和影响风险投资的契约安排,达到约束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行为的目的.基于此,国外对风险投资契约机制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进行论证,其结论对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及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完全契约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契约一词在经济学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开始高起来。时至今日,契约理论已经成了经济学中一个影响广泛而又使用普遍的分析工具。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应用契约理论分析企业的性质、委托代理关系、金融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迁。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用刚性契约理论来解释失业问题远比价格和工资刚性理论更有说服力。在契约经济学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其成因进行了大量讨论。事实上,不完全契约的成因始终是契约经济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本文则对这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假设,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性质作了开创性的分析,界定了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这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循着科斯的分析思路,现代企业理论沿着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纵向一体化、不完全契约与团队理论、代理理论、治理理论两个理论分支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企业的产生及演进虽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该理论在分析方法、分析内容等方面仍存在有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一种权力合同,其中存在两种非对称性:第一种非对称性是由于定价成本和风险成本不同导致的,是决定企业所有权非对称配置的基本依据;第二种非对称性是由于短缺方权力导致的,是决定企业所有权非对称配置的重要依据.雇佣关系是权力合同非对称性和企业所有权非对称配置的集中体现,因此正确理解雇佣关系是理解企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个人逃税现象的调查:一种新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话调查并结合邮寄问卷的调查方式,本文比较了“随机化回答”和“直接回答”两种不同的调查技术的优劣,然后通过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估计出几种主要类型的逃税现象在我国现阶段发生的比例。发现逃税类型与几种社会或经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的逃税类型在不同的社会或经济影响因素下所对应的被调查者逃税比例间的差距大到足以表现出统计显著性的地步,从而揭示出现阶段逃税现象在我国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借助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组织制度变迁对心理契约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组织中刚性管理制度尽管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无法约束人的精神。因此,应重构心理契约,将制度对象转变成制度的主体,以实现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15.
C. Bram Cadsby Elizabeth Maynes Viswanath Umashanker Trivedi 《Experimental Economics》2006,9(4):343-359
In most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ax evasion, participants are instructed that they may report any amount of income from zero
up to the amount they actually earned or received. This amounts to an invitation to gamble. In contrast, real-world tax authorities
unambiguously demand compliance. We develop two new settings for conducting tax experiments. Both involve an explicit demand
for compliance. Thus, we can determine whether knowing that the experimental authority would regard evasion as wrongful disobedience
will influence compliance decisions. We demonstrate that simply telling people that they are required to pay a “participation
fee” analogous to a tax produces remarkably high compliance rates and less sensitivity to changes in economic variables than
in the earlier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using invitation-to-gamble language. This suggests that many people pay taxes despite
the financial attraction of non-compliance because they are strongly inclined towards obeying authority.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giving participants a week to make their reporting decisions at home without an authority figure physically present overcomes
the inclination to obey for some people, significantly lowering compliance rates. However, the majority still complies, even
after the audit rate falls from 25% to 1%, which would make non-compliance extremely attractive if it were viewed only as
a simple matter of risk and expected retur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in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t
.
JEL Classification C91, H26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和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外许多企业组织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推动企业内部市场化过程,让企业内原有的科层机制融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元素。传统内部市场研究主要沿袭制度经济学观点,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从理论上解释企业内部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必然性,但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委托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设计一个最优合同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企业理论的许多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分析。随着内部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组织的网络化、模块化,原有的科层机制逐渐和市场机制互相融合,将会在组织内产生更为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本文以企业理论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为工具,试图从激励因素、信息对称性来对内部市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成定平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6):23-25
本文用委托一代理理论研究了对称信息情况下政府管理可再生资源开发活动的激励问题。通过对立并分析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数学模型表明,政府实施生态平衡管理有助于降低开发人对可生资源的开发努力,在政府及开发人都是风险中性的条件下,激励合同不仅依赖于所观察到的产出,而且依赖于生物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的日益活跃和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现行并购税制的完善建设问题也日渐凸出,从理论上对企业并购与并购税制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是探究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税制的逻辑起点。通常而言,企业并购交易是效率的选择,课于该交易的税收应保持中性,并购税制的变迁及优化完善依赖于税制结构、税种、税率、税基、税收优惠政策及税收征管办法等要素的设计选择。企业并购税制安排应着重从所得税设计、免税并购及免税并购适用条件的设定和完善并购制的时机选择等三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9.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在评介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历程的基础上 ,讨论两者在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需求方面加强协作的必要性 ,并运用模拟法以“租赁或借款安排”为例实验分析了在税收监管中实现有效合作的可能措施。文章认为 ,应当大力提高国内税务筹划的研究水平 ,以推动税制和税法的进一步完善 ;在制度层面上 ,应当实现会计信息对税务征管实务的支持作用 ,从而加强反避税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20.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本文认为西方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 ,主要是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 ,不适合作为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本文针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在已有的单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和构建了一种新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本文的分析表明 ,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言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更有利于实现降低这类公司的双重代理成本和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还依据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初步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