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之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的必然要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统筹利用军地科研生产能力、加快提高我军武器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建立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充分论证"构建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路径,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军民融合科研创新影响因素,在分析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资料,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现阶段高校军民融合科研创新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军民融合科研人才支撑、军民融合科研创新的激励政策、军民融合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高校军民融合科研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背景,阐述高校军工科研平台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深入分析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军工科研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对策和建议。探索实践高校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背景,阐述高校军工科研平台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深入分析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军工科研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对策和建议。探索实践高校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要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把国防建设融人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是适应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要。军事物流是国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迫切要求武器装备动员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以常备国防科研生产单位为核心、民用科研生产单位为主体的"小核心、大协作"的装备动员结构模式,是武器装备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实现途径,既能在平时将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又能在战时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和最快的平战转换速度完成武器装备动员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十七大这一精神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对武器装备创新市场化、军民融合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分析了现有国防知识产权对武器装备创新的作用机制,指出其更多表现为一种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国防知识产权的制度变迁及特征,并针对产权模式、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提出相应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徐辉  许嵩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8):104-108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既要充分依托国防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要统筹国家民用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实现两个体系的互动耦合是传统合作创新内涵的升华和边界的拓展。但军民融合科技协同跨越军地,必须处理好边界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问题,清晰认识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在融合创新中的作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富国强军的重要战略目标。军民信息融合是军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军民产业融合的切入点,也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文章从军民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流、整合、互动和共享需求的分析,指出军民信息融合的关键在于权威的信息融合平台、有效信息流的形成机制以及信息融合人才的培养,并提出军民信息融合存在三个路径及相应的军民信息融合发展对策:以交易为核心、以协同制造为核心及以军民一体化为核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领域,构建完善有效的军民生态系统是助力军民融合有序发展、激发军民互动活力的基础。基于共生理论与Logistic增长理论,设计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系统框架,构建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演化方程。选取雷达及其配套设备制造业等典型产业,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并模拟和分析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的各类模式及参数。结果表明,1995—2019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协调,推进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发展需要激发新的增长活力。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互惠共生是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模式生成新能量的主要模式,提高军民共生系数、扩大产业规模容量是提升军民共生能量层级的重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建设互惠共生交流机制、建设双向能量流动机制、优化互惠共生界面、扩大高技术产业容量、推动产业链协同5个方面凝炼推动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拓展军民资源是我国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基于1978-2021年出台的79份军民资源政策,通过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构建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军民资源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属性、政策内容、政策理念、政策实施4个维度刻画军民资源政策对军民资源拓展的支撑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等级军民资源政策均较好地贯彻了军民资源拓展的指导思想。其中,PMC指数得分较高的军民资源政策场域广阔,能够为更多场景中的军民资源拓展提供空间;PMC指数得分较低的军民资源政策能释放更多的治理资源存量,发挥政策聚焦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军民资源拓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是推动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丰富的异质性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借鉴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以关系深度、关系广度、关系高度为代表的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耦合共生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模型,通过对收集的304份军民融合新创企业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对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耦合共生在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间发挥中介作用;创业导向显著调节耦合共生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属于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当前,军民融合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防建设发展模式,而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是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路径之一.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领域面临着诸多壁垒,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进入,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2015—2020年中国内地107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军民融合企业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结构洞和网络密度)等指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及两者交互作用、结构洞与网络密度的互补关系/平衡关系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多元化、结构洞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密度及其与技术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网络密度和结构洞的互补关系会抑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但两者在军民融合企业内部的平衡关系能够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林  曾立  张帆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4):154-160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大战略交汇了区域协同发展构想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分析推进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及内在机理,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之路经过了从"以军带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的转变历程。回溯历史对于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新形势下,在如何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的制度、搭建军民合作平台,如何促进军民科技双向转化等方面,北京市开展了积极的工作。通过重点介绍丰台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