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家英 《经济师》2001,(6):95-95
发展 ,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一个主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休戚与共。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然会有利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一、发展必须是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提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既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 ,又是一个从片面发展的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 ,把社会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只有实施科学的文化建设战略,才能使先进文化建设收到应有的成效,才能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今日世界,人的素质往往是社会进步强大的推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标志。未来世界的竟争,归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胜负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是否达到了先进性的程度,与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密切关联着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的素质集中体现在智力素质上。按照普赖斯指数增长律,现代科学知识正以一种特殊的超越函数增长着。纵观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人类智力的花朵。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本质价值的充分表达,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新形式,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市化或农村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是我国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尤其是随着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及城乡关系的沟通和融合,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同时,无论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究竟怎么走?凡是关心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人,都极为重视农村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地解决农…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研判所作出的重大结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的客观映射,内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断赓续发展,蕴含着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实践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动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作出的这些重要决策,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举措,对于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张金山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认为,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续)刘思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若干重要生态经济问题无论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都是为了揭示当代中国现实的经济规律,使之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做出有力的指导。为此,我们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生态经济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3.1 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揭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如何通过我国人民经济活动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状况相互协调,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在中国生态经济系统中也正日益显示出来。它突出表现在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国40多年尤其近1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这种协调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是经济发展必须同科技、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总过程,生动诠释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为核心议题.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但仍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之路,通过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中,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社会主义其根本点是:必须是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而实际上的社会主义却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前现代社会。由此决定,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是新的形势下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性体现。  相似文献   

12.
A: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技术进步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甚至可以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技进步则是富国之源。这就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B:狠抓科技进步的确是促进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经济学作为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把技术进步问题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和范围。A: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们的一致共识。现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刘君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就是要研究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如何创造性的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创立了他的理论的...  相似文献   

14.
曹礼和 《经济师》2001,(2):167-168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当前企业界和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不同的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同。因此,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这不仅是顺应当代世界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迫切需要。如何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句口号…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的理论创新成果很丰富,推进社会实践的重大战略也很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三大时代背景转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逻辑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重视财政的国家属性,坚持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现代国家基本要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重塑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将政党—国家的历史使命、符合国情的法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融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中,实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这一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出发点,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因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自从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