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旅游局2012年12月宣布,2013年的旅游主题已经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宣传口号为"体验海洋,游览中国"、"海洋旅游,引领未来"、"海洋旅游,精彩无限"。全国各地将加强海洋及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旅游产品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态、民俗风情等跨区域旅游产品的组合;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广告投入、参展促销等宣传推广方面的区域联合。同时,加大邮轮旅游、休闲度假、体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减排对策是近年来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命题。历年来有关旅游业减排对策研究文献的回顾表明,随着国际旅游业界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反思,以及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认知的不断深化,研究人员分别针对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旅游相关行业协会与组织机构、旅游目的地等不同对象,就旅游业减排的技术方法、管理措施、消费行为方式及相关的减排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旅游消费、旅游"碳管理"、自愿"碳抵消"机制、航空"碳税"政策及"碳中和目的地"等领域形成了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3.
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京津冀区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涵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分别计算得出京津冀区域旅游两维度和三维度综合协调指数,进而分析了京津冀各地旅游协调性存在的问题,最终从政府统筹、旅游品牌建设、资源错位开发以及生态与经济耦合视角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用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课题。客观揭示旅游用地发展进程,有利于厘清旅游用地发展特征、明确旅游用地演化机制、丰富土地利用的内涵。文章通过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国内旅游用地相关概念、内涵以及特征,进一步把握我国旅游用地进展。据研究可知:(1)旅游用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旅游用地法律问题等方面。(2)当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用地概念和内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较少从"点""线""面"综合角度来探讨空间表征及其演化;旅游用地与其他土地利用交互作用、旅游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及效益等相关研究不足;忽略旅游用地季节性闲置、开发—保护等常规性问题,以及区域突发性灾难事件后,旅游用地管理、利用和转产等问题。(3)未来研究应充分借鉴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人—地"关系理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核心,探讨基于旅游视角土地功能分类体系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大数据和3S技术背景下旅游用地研究方法的革新、探索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以期形成客观、系统、高效的旅游用地理论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常态"时期,生态城市是解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对策。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鉴于此,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主题""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来分析"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这一重要问题,分析归纳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创新探索等,基于生态学理论和"三生共赢"原理,借鉴PEST环境分析法,提出了生态城市"五位一体""三维一体"系统评价研究,将为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生态城市的评价管理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生态脆弱区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能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GIS技术与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相结合,进行西南山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生态承载能力总体较好,属于中等承载力的区域分布最为广泛,面积比例达35.8%;低承载力主要分布在四川平原和盆地丘陵区,另外在云南和贵州低山丘陵区零星分布,高和较高承载力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和广西西北部山地两大片区;研究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和旅游活动压力具有空间差异特征,水域面积比例、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游客污染物排放量、人均生态用地面积和水环境污染指数等是影响旅游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旅游生态足迹作为定量测度区域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对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文章将"低碳经济"新的理念、方法用于旅游生态足迹定量评价,以资源性城市——攀枝花市为例,选取2005年和2008年两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间点为研究对象,计算并分析了其旅游生态足迹。结果发现,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分析和解释生态足迹评价结果,监测和控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中国西部生态良好型边远区域喀纳斯为案例,基于19世纪末至今旅游体系在中国发展及其扩展到喀纳斯的相关史料、访谈材料,梳理出生态良好型边远区域喀纳斯融入全球旅游体系的过程及关键节点——旅游发展观念导入、畅通旅游通道、连接旅游市场、纳入区域目的地网络、引入旅游服务设施投资等。喀纳斯融入全球旅游体系的过程展示出旅游体系全球扩张的局限性,对地理范围较大且存在限制性因素的国家,国际游客难以长驱直入到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知名度较低的边远区域。对无法获取直接国际游客流入的生态良好边远区域而言,基于国家尺度之内力量主导的旅游地制造和周边游客培育及流入是其初步融入旅游体系的可行路径,之后可通过加强与旅游体系更广尺度内节点的连接和流动,逐渐提升目的地等级及其在全球旅游网络的重要性,实现在旅游体系的进一步融入。  相似文献   

9.
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南省茶陵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湖南省茶陵县的环境旅游发展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的支持下对茶陵县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茶陵县旅游资源的分类分级,并利用增长极理论、空间布局模式理论和环境系统分析理论,确定了茶陵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茶陵县旅游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区域(南宋古城和云阳森林公园、"红色"风景区、灵岩风景区、溶洞区、青年电站风景区、洮水水库风景区).本论文还确定了以南宋古城和云阳森林公园为中心区域,其余五个旅游区域为次中心区域的旅游开发模式,并初步确定了4条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关键。文章通过研究贵安新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对策略问题,来探讨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地区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共进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全域统筹""全位融合""全民共举""三全"发展战略;指出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应从"生态景区""生态城镇""生态农业"以及"生态文化"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