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遗体捐献虽早有耳闻,但感觉离自己很远。7月18日收看中央电视一台的“实话实说‘生命的延续’”,这种距离感消逝了,潜伏于人们心底的死亡意识被唤醒,并以遗体捐献这一刷新的面孔诠释着哲学、文化、道德的崭新内涵。 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的张扬。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是一个尤为避讳的字眼,直至今日,谈论自己的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尽管古贤先哲曾试图让人们明白:人之生死,乃“天地之常理”,如同物有始终,时有昼夜。然而,这毕竟只是古贤先哲的生死达观。中国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2.
对“韩资外逃”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彦卓 《经济师》2008,(9):51-52
随着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不断引入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象也日益频繁,这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许多外国公司在华经历了明显的投资、撤资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韩资外逃”现象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韩资外逃”现象的分析,使我们能够辩证地看待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信用货币时代,人们看到的、体会到的大都是“货币利率”,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观点更是得到一般人的认可,有人甚至怀疑马克思的“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的观点过时了。实际上,马克思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本质阐述,凯恩斯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现象描述。  相似文献   

4.
资本外逃通常被认为有害于一国经济增长 ,尤其当资本外逃规模显著并连续长时间的时候。本文基于多位作者关于近 2 0余年来中国资本外逃连续年份估计数据 ,用两种方法回归了资本外逃对同期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指数的影响 ,发现并没有任何计量结果表明资本外逃具有显著负作用。本文认为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中国外逃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是“迂回性”外逃 ,即它们流出后以外资身份流回国内并参与国内经济增长过程。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来源地区结构的分析、对资本外逃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均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牛瑾 《经济月刊》2010,(7):41-4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它对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为每一个城市人未来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美好前景。什么才是未来最先进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将有哪些惊人的变化?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相似文献   

6.
他和于丹被认为是北京师范大学最受争议的两个人。从大学开始,他的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就被高层领导亲笔批示给予肯定。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他的很多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言论正在被现实证明其正确性,他也因此被称是为“给房地产市场算命最准的人”、“中国房地产舆论领袖”、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来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把知识看成是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理论或知本理论受到人们的推崇,由此也引发出人们对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或知本与资本关系的重新思考,“资本雇佣劳动”将让位于“知本雇佣资本”或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将居主导地位的信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二、后二十年“左”的路线与思潮在“文革”时期被“四人帮”发展到极端的地步,但它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与桎梏,并没有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立即消逝。“两个凡是”以及各种传统思想,就象沉甸甸的桎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全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刘建益 《江南论坛》2004,(10):40-41
我国是能源稀缺国家,人多耗能大。2002年全国有17个省缺电,2003年有21个省缺电,今年能源危机在全国频发,为确保居民正常生活,有的城市只能被迫停产让电于民……在今年我国“两会”上,一个又一个有关能源危机的提案成为与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会长、首席专家涂逢祥的一份关于建筑耗能的分析报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日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正式实行于1994年,在正式实行七年以来,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社会。从“两会”传出的新闻总能让人感到欣喜。这一次,尤其应该感到高兴的是低收入阶层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提高的消息,早已经随着“两会”的佳音传遍了大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实施了25年的个税“800元起征点”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