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在2016年9月1日颁布了《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产业化实施方案》,此方案的颁布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工业锅炉生产企业创新节能技术,实现工业锅炉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便服务经济发展,也列举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要实现节水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给排水设计与建筑设计只有同步发展才可能达到建筑整体节能减排的理想效果.因此,绿色建筑节水技术措施评价及节水措施优化规划应用就为我国的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绿色--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就当前形势的发展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概述 1.对节能绿色技术的考虑 绿色技术可节约大量资源,节能环保,并大大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自国家强制执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以来,节能和绿色技术在建筑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后,绿色技术更渗透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中,成为高品质建筑的必选要素.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运步提升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滨海医院Ⅲ标段工程积极响应深圳市政府号召,努力创建"绿色工地",落实文明施工、环保节能制度,成效显著.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技术在工地管理中的应用,为绿色工地的实施搭建了最基本的平台.节能方面,用水进行了二次循环利用设计,环保方面,严禁未经处理污废水排入市政管道.在施工中把噪声、扬尘降到最低限度,强化管理制度,使施工方案与文明方案同步,将节能环保与创建"绿色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起来,创文明工地、创精品工程,努力构筑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6.
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国家节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倡导绿色建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人口剧增、温室效应、资源锐减、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环境恶化的症状逐渐凸显,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等环保意识正在唤醒人民,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智能住宅等.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明确的做出了承诺,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也成为了倡导节能减排的首要行业之一,本文就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见解,文章首先陈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随后分析了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更加重视重视"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发展新型"绿色建材",进一步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以及制定"绿色技术标准",随后阐述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过程中应关注普通建筑,要发展"绿色建筑"而不是"低碳建筑",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这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从绿色建筑设计、以低耗为核心发展绿色建筑、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要坚持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以及健康舒适的原则,概述绿色建筑的整体环境的设计和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发挥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对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绿色理念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在健全建筑法规政策、开发新型建筑结构、完善科学成本管理体系、开发绿色建材、普及绿色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在建筑工程全寿命成本分析中引入环境评价机制,达到全寿命低碳化目标。为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建议,为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在不断扩展建筑规模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严重."绿色建筑"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绿色建筑"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大量采用新型能源,力求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筑智能化建设应该一方面适应21世纪绿色和环保的时代主题,以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智能化建筑特殊功能的要求,在节能的同时,适应智能化建筑动态发展的特点。如何做到智能建筑的节能,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现今的社会是环保社会,全球各国都在实行绿色绿色工业、绿色建筑,我国也不例外.并且,节能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几乎是发达国家的2倍到3倍,节能工作的发展空间很大.时于建筑电气方面而言,合理的选用电气设备,合理的选择供电电压等级以及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等都能够实现建筑电气的节约能耗.本文就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作出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在节约土地面积,带动社会投资,提升城市良好形象,以及扩大旅游和经贸关系等方面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普通建筑可比拟.因此只有把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落实好,才能有效促进国家和地方建筑的节能事业全面走向正轨.本文就高层建筑节能设计作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果.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应该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的建筑,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具备的特点进行阐述,从管道问题、消防贮水系统设计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个方面,解析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最后,对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况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完善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技能减排的几点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绿色照明"设计的布光理念是灯具以多元化、小型化、轻便节能化为发展方向;光源以持久性、限时性、异型性和社会性为发展理念;光线以柔和、细腻、自然为发展目标,"绿色照明工程"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政府对于照明的设计和施工中的环保、节能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而绿色照明其包含高效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4个指标,可很好地达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在此,本文将主要谈谈绿色照明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由于我国各个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再加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出现了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的情况,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建筑给排水占建筑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十分必要,做好节能减排过程中的规划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供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主动式地利用太阳能及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到采取合适的暖通空调方式被动式地改善室内环境品质等方面,介绍了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指出应用环保节能的暖通空调系统对绿色建筑的经济运行及建筑用户的工作效率有着长期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能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建筑环保节能设计既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筑给排水工程会大量的消耗资源,因此,要从我国实际的国情出发,并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经验,不断总结分析建筑环保节能的设计,探索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节能设计理论体系.本文就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节能设计展开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贸实践》2011,(10):10-11,26
发展绿色建筑,是加强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前不久,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