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和200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检验各因素对经济脆弱性和贫困的相对影响力。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高于贫困;户主特征和家庭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经济脆弱性及贫困,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对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和贫困没有作用;超过24%的非贫困家庭是经济脆弱性家庭;期望效用的脆弱性(VEU)方法表明,不平等虽然减少了脆弱性,但其影响经济脆弱性的力量最小,不可解释的风险是最重要的因素,异质性风险和协同性风险的力量居中。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新农保在精准扶贫时期能否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本文利用2014—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2 300元/年和每人每天32美元两类不同贫困标准衡量的贫困脆弱性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缴费参与新农保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削弱作用,但领取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根据领保状态的分阶段分析发现,缴费参与新农保和缴费参保人数增加对未领保家庭和领保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领取新农保和领保人数对贫困脆弱性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缴费参与新农保可以改善健康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对无储蓄家庭和无借贷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具有显著缓解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缴费参与新农保可以通过提高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减少代际转移,进而缓解家庭贫困脆弱性程度,而领取新农保则通过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而加剧家庭贫困脆弱程度。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2017,(9):103-116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资方式,贫困发生率下降1%。  相似文献   

4.
陈杰  卢洁玉  翁辰 《财经科学》2023,(9):118-130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扶贫重心逐步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本文通过多年收入来确定相对贫困线,以提高相对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VEP模型测度城乡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由于内生动力是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构建了“智”与“志”对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分析框架,并且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智”与“志”的作用。为克服内生性,本文进一步使用Ⅳ-Prob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在较低的相对贫困标准下,以教育为代表的“智”都能够有效降低家庭成为相对脆弱性家庭的概率,以对未来信心为代表的“志”的作用并不显著;在较高的相对贫困标准下,“志”对于减缓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变得显著,而“智”的边际作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计算了多维贫困、贫困发生率及贫困脆弱性,多维贫困由健康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条件贫困三个维度构成,以多维贫困作为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代理指标。并结合分组固定效应模型与二阶段最小二乘方法,对由地方政府自主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值表示的财政分权影响公共服务供给及贫困进行省际层面平衡面板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提高了公共服务可及性,但财政分权对贫困发生率及贫困脆弱性影响微弱;财政分权降低了多维贫困中的生活条件贫困,并没有使多维贫困中的教育及健康维度贫困下降;财政分权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对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没有显著影响,财政分权与多维贫困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匹配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因其独特的低成本和普惠性优势,能够给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显著缓解家庭低水平贫困脆弱性和高水平贫困脆弱性,而且对缓解高水平贫困脆弱性的效果更好,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显著减缓城市家庭和东中部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却对农村家庭与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显著增加效应。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推动创新创业以及拓宽投资增收渠道,对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行扶贫政策中,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脆弱性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政策。论文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VEP)测度方法测度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大小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贫困家庭与脆弱家庭高度重合,但随着贫困线的提高,重合率降低;贫困线提高会使家庭脆弱性和贫困率都提高,但前者增速稍快;无论贫困线高低,脆弱性都随户主年龄呈先降后升的走势;家庭大小与脆弱性呈正相关,户主为女性的脆弱性更大。文章的建议是:扶贫政策的制订要考虑脆弱性;针对各地区脆弱性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政策,对脆弱性高的地区要格外注意;扶贫政策还要因家庭而异。  相似文献   

8.
贫困脆弱性在20世纪末后逐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外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脆弱性一般被认为与风险密切相关,将风险或冲击与家庭的福利水平联系在一起。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的脆弱性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脆弱性的评价、贫困脆弱性的测量以及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本在对国内外贫困脆弱性方面相关研究做以梳理及评述,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长期贫困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显著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民生性转移支付,生产性转移支付显著缓解了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县和高抚养比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转移支付主要通过降低家庭收入相对剥夺、改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本研究为缓解个体消费相对剥夺、改善居民福利水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多维贫困家庭对教育和健康需求收入弹性的视角,探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长期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家庭减贫的效应。利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测算教育、健康医疗需求收入弹性,并构建两阶段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转移支付对长期贫困状态家庭的减贫效应显著,且财政转移支付对改善长期收入贫困家庭状态的效应比长期多维贫困家庭更显著;引入农村家庭对教育与健康医疗的需求收入弹性后,财政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也更显著。因此,既要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力度,也要重视政策受益者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减贫政策的精准性,构建继续巩固与拓展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扎实稳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所在。采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借助期望贫困脆弱性(VEP)概念,利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为基准,未来农户返贫的平均概率为9.7%;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抑制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有效发挥了防贫作用;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提高家庭受教育程度和降低家庭健康风险两条路径起到防贫作用。因此,新发展阶段应重视农村防返贫问题,构建贫困脆弱性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多元化保障措施,以积累提升个人及家庭人力资本,规避返贫风险,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缓解相对贫困是其重要一环。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潮流中,金融科技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基于宏观与微观匹配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对家庭多维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脆弱性,有效防止家庭在未来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状态中。此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抚养比高、拥有数字工具以及户主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金融科技缓解多维相对脆弱性的效应更大。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脆弱性方面还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主要通过缓解区域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而提升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发展型消费以及家庭幸福感,从而有效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本文研究结果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4.
长期贫困的重要特征是贫困经常从上一代转移到子女身上.儿童时期的贫困体验对个体未来的经济获得有着持久性影响.要阻止贫困代际转移,有效的工具是实行家庭津贴政策.发达国家不同家庭津贴的效率表明,普惠型优于补缺型,服务供给优于现金转移,服务的公共供给优于私人供给.因此,实行服务偏向、公共供给为主的普惠型家庭津贴政策是我国减少儿童贫困,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研究陕南移民搬迁农户的贫困类型和成因有利于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陕南安康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移民搬迁农户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移民搬迁农户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三种类型。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比贫困线低的农户所占比例为28.57%,这种贫困类型属于选择性贫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愿搬迁和集中安置对农户摆脱持久性贫困有显著帮助,而2011年的搬迁农户更容易走出选择性贫困陷阱。此外,农户的家庭和社区特征以及生计类型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遂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58-259
在临海地区整体走向富裕的同时,部分临海家庭正挣扎在贫困线上。目前临海家庭贫困主要表现为认知观念性贫困、社会风险性贫困、临海社会转型性贫困、临海经济开发型贫困和家庭结构性贫困等五大类型。家庭贫困是家庭自身原因与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消除、减少临海家庭贫困存在宏观的社会原因同时,更需要依据具体贫困家庭的具体贫困成因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财政分权是否有利于减缓贫困是国内外理论界近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基于中国财政分权实践从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了预算内外收支分权影响贫困的作用机制,然后以政府转移支付作为门限变量,通过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1995-2010年间我国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一是预算内收入与支出分权能够显著减少农村贫困,且预算内支出分权的减贫效果更加明显。二是预算外财政收支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预算外支出分权有利于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而预算外收入分权程度的增加会恶化农村贫困,但并不显著。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当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于门限值0.6965时,中央政府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反之,则不利于减少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分层模型方法对Chaudhuri所提出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模型进行了改进,在设计村庄和家庭变量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周至县四个山区乡镇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贫困脆弱性,即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社区和家庭因素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发现社区因素对调查地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途径并不相同,最后提出了针对贫困脆弱性的不同表现而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我们课题组在 1 999年进行了一次覆盖六省市的住户调查。本文利用这次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考察。通过综合考虑收入标准和消费标准 ,我们把中国城镇贫困分为三种类型 ,即持久性贫困、暂时性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在贫困人口中 ,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选择性贫困 ,即他们的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低于贫困线。我们对贫困户的消费函数进行了估计 ,其结果显示以下几个因素对贫困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修匀收入的效应 ;人们防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心理 ;人们为将来投资而进行储蓄的行为 ;家庭对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特别需要。我们还对三种贫困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预测的金融资产和预测的收入 ,以及教育和医疗的特殊需要都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的消费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