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琳 《经济经纬》2008,(3):24-27
笔者运用标准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征事实,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要素贡献率在1992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回落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广泛争论。本文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后发现,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全要素的贡献率较低且波动大。本文认为,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而技术进步只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部分。真正引发1992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在于之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效益递减和实质性改革的停滞不前。因而,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维持现阶段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放松劳动力同质性假定,本文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条件下估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比较了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误差影响,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情况及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22,(1)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领域。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投入的资源(包含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其最大效用是终极目标。文章基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理论,通过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测算与比较进行实证分析,并提供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向效率型增长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并找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从中发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资本投资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不高使得中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算了1979—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历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并对三次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次产业TFP存在差异。并通过资源再配置效率(TRE)模型测算历年来产业结构变动的效率,分析中国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资源配置效率趋势为正,应把服务业作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测算了福建省历年资本存量,同时在传统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可变弹生产函数模型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进行动态估计,并运用“索洛余值法”对福建1978-2013年期间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79-2013年期间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约33.5%,但整体看,是偏低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出现下滑,近6年平均仅约22.5%.未来要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走内涵式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进口显著地促进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5)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2000-2014年长三角16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的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为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如上海、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为正。基于此文章采用新C-D函数、建立面板数据对长三角16市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仍然是资本投入,且近几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愈发小,文章基于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测算、分析中国经济及各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年均增长率、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再结合其他37个国家的相应数据进行国际比较。本文依据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推导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程并构建了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的两个指标。本文发现,由三大产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和部门间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结构效益”,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较高但三大产业部门却处在较低水平甚至负增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事实。本文从数理逻辑和经验研究两个角度验证了“产出增长率效应”和“结构效益”的存在。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大幅落后于多数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2007-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前沿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五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前沿技术进步率基本一直呈现正增长,成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一直呈现正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将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的技术效率水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8—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当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但是,由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因此TFP呈相对平稳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指出:若2010—2020年西部地区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1%,则西部地区能实现以技术进步带来可持续增长。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包含资本质量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对中美日三国1980—2007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考察期内,不同要素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在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体现在资本质量上的技术进步对于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日本经济而言,资本质量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经济的资本质量状况长期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一点能够为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低迷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时又将整个考察期划分为三个子时期,并对三个子时期内不同要素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程度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前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索洛余值法”测算湖北TFP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体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由资本、劳动等物质要素转向以技术为代表的综合要素生产率(TFP)因素,资本与劳动之外的综合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成为判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指标之一,特别是中国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Point)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综合要素生产率取代投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湖北省近年来相关经济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计算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198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了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且二者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对外经济开放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较低,而在内陆地区则恰好相反。本文为理解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提升地区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s a measure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and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level productivity measure. There are large gaps in China’s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ue to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TFP measuremen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two-hierarchical analysis framework wi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oran scatterplot and coefficient of convergence to analyse change trend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FP in three major regions in terms of spatial diversity, correlation and convergence. Then, th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is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n the TF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FP are enlarging. There is obviou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regional TFP without a relatively stable space pattern. The TFP also exhibits convergence effects among three major region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ductivity in all regions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conomic environmen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exerts the various influences on the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现有文献表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属于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不可能持续。对此,本文在以前结构转换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通常使用的索洛增长因素核算方程中隐含的效率提高类型与实际不符,由此可导致严重低估实际的综合效率提高;而由Klenowand Rodriguez—Clare(1997)发展的核算方法才是封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的正确方法。然後对以此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测算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第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效率提高型快速增长,综合效率提高作出了主要贡献,要素投入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比重较小;第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不同于改革前,後者的特征被再次证明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第三、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综合效率提高,主要来源于二元结构转换效应和经济体制转轨效应,教育和科研开发的贡献属于成长中的因素。所以,也不同于发达市场经济的常规增长方式。这些就是中国式综合效率提高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分全国层面、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三个样本对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联系及其中间渠道重新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技术进步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这意味着,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从而推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re is a larg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on productivity through inter‐industry economic linkage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ed economy of Canada. It finds that FDI generates strong effects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through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inter‐industry linkages, and increase in an industry's absorptive capacity raises the effects of FDI on TFP growth through forward inter‐industry linkages. For R&D 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effects of FDI on TFP growth through inter‐industry linkages are small, but imports turn out to b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FP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