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今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不能不对本世纪最后10年的经济运行作一个回顾。90年代我国经济是从对80年代后期一段过热进行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低谷起步的。GDP年增长率从1990年38%谷底,迅速上升到1992年142%的高峰之后,自1993年起平稳回落到1999年的71%,已经连续下降了7年之久。在我国经济增长的11次波动、在改革开放后的4次波动中,这次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时间是最长的一次,平均每年回落1个百分点。对于这7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应当怎么看?不能一概而论,要划分前后两个阶段来看。前一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针对1992—1993…  相似文献   

2.
孙婧 《商周刊》2012,(19):22-23
今年上半年GDP累计增速降至7.6%,是三年来最低水平。这次下降成为自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经济第四次出现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低于8%的局面。前三次分别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裂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很多文章探讨我国当前投资过热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经济发展周期的角度来审视投资过热,可能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1991年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的第9轮周期.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2%,达到这次周期的高峰,此后经济增长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近几年出现  相似文献   

4.
冯科  黄育华 《新经济》2005,(3):52-55
有关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过热,最近的讨论非常热烈,意见也相当的尖锐.中国的房地产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房地产市场发端开始、迄今共有个两轮次。第一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我们国家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契机,掀起了一次房地产热。那一轮的房地产热,留下了很多烂尾楼,留下了很多不良资产,也留下很多的教训。第二次的房地产热潮出现在近几年.  相似文献   

5.
记者:作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您以前曾经多次提出过和社会舆论不一致的观点,比如1992年,当人们对经济形势普遍乐观时,您却提出经济已经出现局部过热的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您是对的.  相似文献   

6.
袁向群 《技术经济》2004,23(6):58-58
20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成功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然而它经历了1984至1988年和1992至1996年两次增长高峰后-出现了近5年来的发展低谷,增幅下降,吸纳劳动力变慢,其原因虽然有多种,但经营管理粗放,“少数企业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在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到1988年达到膨胀的高峰;一次是在90年代前期,即从1992年初开始、1993年6月份达到高峰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经济是否过热,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对宏观经济做全面的比较,和第一次过热(1 984、1 985)、第二次过热(1988、1989)、第三次过热(1993、1994)相比,不同之处是,在第三次的过热当中,都是投资、消费双过热,两者的增长都是两位数,且高达20%、30%.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1978年一199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这期间,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我国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范例。改革运行至1992‘1993年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出现了投资热、股票热、开发区热及社会集资热的局面,物价上涨非常快,1994年甚至上涨到ZI7%的顶峰。中国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到1996年,初步达到目标,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欺着陆”…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如何把握宏观调控机遇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从全局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常熟市干部群众自觉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常熟实际相结合,围绕发展促调控,抓好调控促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四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经济全面过热,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