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
3.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长三角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彦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12-1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区域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区域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区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文章揭示了“新区域主义”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成因的局限性。认为在关注区域内部动力因子的同时,必须重视外部资源,通过将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全球产业网络,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与其它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互动,来创造、增加、保持和捕捉价值,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文章还分析了世界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互动、发展过程,并对我国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集群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蓬勃发展使WTO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文章解析了"新区域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背景及原因,指出了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根源,厘清了多边贸易体制通过管理区域贸易协定以协调二者冲突的行事思路,并根据上述研究重新定位了"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20世纪出现的新区域主义流派的主要主张。在探讨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区域主义流派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区域主义”对现代会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这一术语由诺曼·帕尔默最早提出,是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单一法案的出台与实行,特别是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以地区为中心聚合发展,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与之相伴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区域合作的新浪潮。一、现代会展已成为区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方式新区域主义是与全球结构性变化和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合作浪潮,其中,区域合作网络的构建是关键所在。1999…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问题,首先对区域一体化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最后,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2.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①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②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是组织创新、机制整合和框架重构。 相似文献
13.
14.
深度一体化是全球区域主义的新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域一体化协定涉及投资问题,吸引外资正在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采用寡头垄断的一般均衡模型,以一个市场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分析对象,研究了此类国家参与不同类型区域一体化对吸引区内、区外投资的作用。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的深度、成员国间的距离、市场规模及区内与区外国家的生产成本差异等因素将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引资效果。结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时应注重深度一体化,对于与距离较远国组成的FTA,应以促进区内双向投资为主,对于与距离较近国家组成的FTA,应充分利用大市场的规模效应,构建"单一投资区",促进区内、外投资流入。 相似文献
15.
Aristidis P. Bitzenis Andreas Andronikidis Pyrros D. Papadimitriou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2013,42(2-3):257-280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new and old regionalism. First, we focu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regional initiatives in the Central & East European (CEE) region and on specific motives behi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trade expansion in CEE countries. The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initiatives we found that FDI and trade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hile FDI is a characteristic of new regionalism signifying deeper integ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suggesting that elements from both old and new regionalism are apparent in the CEE region. Only a small number of advanced countries participate in a few regional initiatives. However, membership in regional initiatives - if isolated - does not directly and/or simultaneously imply deep integration (new regionalism). 相似文献
16.
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国大多数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脱贫与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阻力,但许多边境地区都拥有文化、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地缘关系促成了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开发旅游业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边境地区可实施旅游边贸互动式的发展模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Pía Riggirozzi 《New Political Economy》2013,18(4):421-443
Latin American regional governance today represents a conglomerate of commercial, political and trans-societal welfarist integration projects. In this overlapping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scenario what Latin Americanness should mean, and how integration projects should respond to current challenges of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re being redefined.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wofold: to better understand current regional transformations and to discuss what new developments mean for how we theorise non-European regionalism. Looking at the Bolivarian Alliance for the Americas and the Union of South American Nations we ask: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regional agreements that are grounded in different systems of rules, alternative ideas and motivations that contest ‘open regionalism’? We argue that Union of South American Nations (UNASUR) and Bolivarian Alliance for the Americas (ALBA) represent different pathways to regional building, creating foundations for post-hegemonic and post-trade regional governance. We thus challenge New Regionalist approaches that assume regionalism as taking place within and modelled by neoliberal economics, establishing the debate around ‘old’ vs. ‘new’ regionalism. As these categories are limited in grasping the full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of post-hegemonic regional orders, we discuss UNASUR and ALBA as ‘arenas for action’ to understand divergent practices, outcomes and types of regionness emerging in alternative regional spaces in South Americ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