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笔者利用1997年~2009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检验了贸易在不同工业行业中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提高了熟练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收入,降低非熟练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同时贸易也扩大了产业内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贸易对工资的影响不仅依赖于劳动力熟练程度也依赖于行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考察产业内贸易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它随劳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它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由于产业内贸易必能刺激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因此必然会扩大工资差距。但在劳动力条件转向有限供给后,它又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而产业内贸易未必使之扩大,特别是对两类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大的部门来说,可能会使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下降,并使技能工资差距收缩。本文基于中国33个产业的5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3.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通过选取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2005—2009年的产业层面数据,从实证方面就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工资效应及其对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工资溢出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在其进入过程中,通过影响工资效应的两个传导机制即技术外溢渠道与劳动力市场渠道,对我国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工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并且其作用效果因行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而言,在行业引资程度较高以及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低的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对工资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燕 《技术经济》2012,31(6):43-49
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出发,利用1997—2010年我国29个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分析了29个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产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和直接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所差异;在自主创新能力高的制造业行业中,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比较显著;在自主创新能力中等的制造业行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制造业行业的该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行业门类和行业大类的中观统计数据,采用极值比、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多个指标测度,可证明我国行业工资差距近期重新出现扩大迹象;且与世界主要国家横截面数据比较,当前我国行业工资差距依然偏大。结合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泰尔指数分解等实证研究结果证实,行业盈利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差异、行业吸引新增投资从而造成人才需求旺盛等是造成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管制和垄断也是重要原因。政府应当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传统行业工资增长,减少行政垄断、约束垄断行业的超高利润,特别是通过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调节国有垄断企业过高收入等途径进一步调节垄断行业不合理过高收入、缩小行业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7.
张先锋  黄魏  洪蕾 《技术经济》2013,(11):39-44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通过影响消费者偏好多样性、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进而对技能溢价产生影响。然后,利用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通过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增加引致我国制造业的技能溢价扩大,通过促进行业产出规模扩大和FDI等增加引致我国制造业的技能溢价缩小;总体来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会缩小技能溢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04-2013年共十年数据,对我国27个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程度、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并利用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整体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但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中高技术行业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优势最有潜力的行业;(2)我国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变化不大,但其总额提升速度迅猛;(3)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其大小程度及变化趋势在不同行业之间有着明显差别;(4)静态面板回归结果表明,FDI渗入程度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大,越有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FDI与产业集聚间存在交互效应继而正向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5)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也显示FDI、产业聚集、国际竞争力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建立产业集聚、溢出偏向性与工资不平等之间的研究框架,利用2001年~2011年20个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估计等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三个产业集聚考察指标中仅产业间集聚度对溢出偏向性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除此以外溢出偏向性还受所有制性质和贸易开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产业集聚也对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产业内集聚度与产业间集聚度的提升加剧了工资不平等。因所有制和贸易开放度偏向的FDI溢出效应对工资不平等产生积极、显著的正面影响,当然工资不平等的程度递增也受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及研发投入等因素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技术经济》2023,42(10):38-4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以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2.
王鹏 《财经研究》2012,(2):39-48
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基于夏普里值过程的回归分解方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是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其对不平等程度的贡献达到了37.47%;地区、性别和行业因素仅次于教育,成为导致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职业类型、单位所有制和社会关系是控制工资收入差距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单位规模、户籍和工作经验对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工资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齐伟 《经济问题》2012,(9):66-69
利用2004~2008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开放因素为中国制造业部门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开放因素对制造业部门的总体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很大差异,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部门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外商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则存在负面影响;(2)分部门看,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而出口贸易对所有制造业部门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under which to examine the source of the increased wage gap betw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workers in US manufacturing. Rather than imposing the assumptions inherent in a given structural form, we posit a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y, and the wage premium using a vector error‐correction model. We first tes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long‐run relationship using cointegration tests. If a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is found, we then conduct tests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and of Granger causality. We apply our approach to each two‐digit and four‐digit SIC industry and find evidence in suppo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wage gap.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premature to dismiss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 possible suspect behind the rising wage premium.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进出口总量、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3个角度,应用对称性RCA指数、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于21世纪以来中、日、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需求急剧增长;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整体上比较优势弱,与日本、韩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分项目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来看,中国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低端,中国弱势行业多为2国强势行业,中国通讯贸易与韩国通讯贸易在出口上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针对虚拟经济极端膨胀与实体经济弱化提出的“再工业化”为背景,以形象反映产业价值链特征的“微笑曲线”为基础,主要从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分布格局、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融合度的角度,依据中国“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十一五”时期重点年份的中美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美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表明,从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分布格局来看,中国趋于低端,美国制造业趋于高端且结构平衡稳定,但中国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两国差距正逐年缩小;从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融合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上下游与服务业的融合都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体现在科技研发方面。  相似文献   

17.
A key implication of Becker’s (1957) work on discrimination is that greater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can redu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generally, and discriminatory wage gaps in particular. Using US data on manufacturing wages and import exposure, we explore whether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form of a heightened exposure to imports, reduces the racial wage gap. Our findings support Becker’s contention. We find that import exposure helped narrow the racial wage gap by about 1.4 percentage points between 1983 and 1993. The effect is especially pronounced among the most disadvantaged: unskilled Southern workers. For them, import exposure helped reduce racial wage disparities by 2.2 percentage points.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decades many countries have simultaneously liberalized their trading regimes and expanded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The theoretical effect of these regime shifts on the wage differential betw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workers is ambiguous. On the one hand, openness to trade causes demand shifts in the labor market which may widen or narrow the differential. This resul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unskilled wage is depressed, as in the case of importing countries, or raised, as in the case of exporting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an increased supply of more educated workers reduces their wages and narrows the skill wage gap. In this study of the labor market of Hong Kong, we document that recent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expanded access to education have increased the earnings differential betw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workers. Using detailed census data, we argue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outcome is the widened dispersion of skills across the earnings distribution, resulting from demand and supply shifts in the labor market caused by trade openness and expande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