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资源紧缺且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从制度建设层面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议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以PPP合作模式实现政企双赢;以国家合作为纽带,实施"引进来"战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鲍君俊 《新经济》2016,(6):20-22
近年来,随着能源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未来经济前景来看,中国能源问题日趋严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为了挽救国民经济与金融市场,夯实我国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于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同时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十二五"合同能源管理(EMC)被认为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多需要政策驱动,而环境规制的强化,不仅能够扩大对环保产业的需求,更能够面向主要污染物重点行业,推进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化。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实现发展和生态的平衡,这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对于用几十年时间"压缩发展"起来的中国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如是说,"关键是要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的节能环保产业,争取让新兴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够跑过淘汰落后产业的速度。"恰逢其时,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再跨越的飞行跑道之上。  相似文献   

4.
李惠男 《经济月刊》2010,(10):76-77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当《经济》记者跟高灵能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李勇提到这一政策的出台时,他不无自豪地说:“高灵一直致力发展和推动应用的冰蓄冷技术就恰恰属于这七大产业中的第一个——节能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颌的新时代,海洋新兴产业是一种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投资大、风险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面临着国家政策、管理力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低和人才少、产业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应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融资体系等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的领域。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既有国家政策支持、宏观环境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科教资源丰富和区位优势明显等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存在市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科教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资源整合不够与制度创新不足等发展障碍。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实施资源整合,创新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汉市环保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把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牛禄青 《新经济导刊》2012,(Z1):110-113
一旦开征环保税,将是"化蛹为蝶"的催化剂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节能环保作为一个产业走到台前,并引起投资者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恐怕要从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说起。经历了2010年的预热后,2011年,环保产业借助"十二五"规划和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以及众多环保政策的激励和扶持,围绕"水、气、声、固",掀开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事件  相似文献   

8.
在2010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低碳环保.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相似文献   

9.
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在此,专门对七大产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如下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为何"看上去很美"的节能服务业在中国磕磕绊绊十余年,迄今仍是一株幼苗?让业界翘首以盼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6月29日,中央政府网站对外公布了全文,该规划此前以国发[2012]1号9文件已正式印发,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基本内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和产业提升,贯彻国家、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按照《平湖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要求,平湖市重点发展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平湖市瞄准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和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创新,全面培育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3.
金盛 《经贸实践》2010,(10):49-50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初具雏形。目前已经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分别为: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4.
何党生 《经济师》2011,(2):220-222,224
芜湖市从"创新型城市"、"双轮驱动"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坚持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芜湖具有支柱产业首位度高、科技实力较雄厚、产业素质好、开发区发展快、拥有技术优势的特点,要学习、借鉴各国、各地成功的实践或经验,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业药四大战略性产业。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但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这导致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文章从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和"低端化"等风险的方法,从而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子产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全球区域发展的角度和产业演化规律三个层面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该产业“三密一高”(政策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征.最后,文章在总结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实证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和演绎了该产业的11类典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研究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新兴产业与区域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准则、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培育发展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的政策、市场培育政策等,以加快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12,(11):143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产经"栏目将重点关注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19.
春江 《经贸实践》2010,(2):49-49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被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温有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对上述产业作了具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产业政策是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已将"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升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高度,而仅以"纯粹的"政策指引是难以实现战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目前亟需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制度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权能配置、明晰产业政策作用范围、借鉴实施相匹配的政策资源和调控机制,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