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余根强 《时代经贸》2012,(10):109-109
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具有阶层性趋势、是以失业为实质的贫困、具有再生性贫困的性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要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有效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救助体系、强化对河南城市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完善河南城市贫困预警机制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云虹 《当代财经》2007,1(10):5-10
基于宏观层面,从社会制度、政策因素、结构调整、转型背景,以及剥夺、排斥和贫困文化等侧面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及发展的作用因素,以期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我国城市今后的减贫思路.如何切实避免类似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贫困文化对于我国的城市贫困治理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贫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文章在梳理英国和巴西这两个典型国家城市贫困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性提出它们对我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启示,即要综合运用贫困人口政策和贫困地域政策化解贫困,贫困人口政策要更注重"造血能力"的提升,贫困地域政策要更注重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越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逐渐的转型使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贫困问题并非中国个例,世界上处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该文选取英国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对其若干城市贫困治理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相似文献   

6.
田如意 《广东经济》2016,(12):289-290
转型期下,贫困仍是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怎样精准识贫?进而实现因人施策,因地施策是国家治贫的关键.从国家治理视角下,分析农村贫困识别的现状,进而具体阐述农村精准识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有利于农村贫困识别的对策建议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蒲文胜 《广东经济》2016,(12):219-220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随着民间组织的迅速成长,治理、合作治理理论及实践已在中国获得广泛认同.其中,对于贫困这一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的治理,正在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贫困的格局.中国NGOs在合作治理贫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充满创造活力社会的需要。本文认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可通过加强城市贫困人群心理救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有效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丰裕中的贫困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著作《贫困与饥荒》中给出了识别、治理“丰裕中的贫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在对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对中国治理贫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转型期的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人口一直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对象之一,因而贫困问题的恶化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社会福利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又引起了新的贫困。中国近年来城市中的贫困现象是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同时发生的,具有其自身明显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贫困的特点,主要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由经济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等各种因素所致。因此,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缓解贫困;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都成为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同时,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社会福利的法制化进程,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当代中国正经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的阶段性转变.相对贫困的动态性、隐蔽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比较研究的视角,阐释相对贫困现象、辨析相对贫困概念、探究相对贫困标准,进而提出"后扶贫时代"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科学设定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建议、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思路,以期从学理层面建构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贫困的本质入手,指出生态贫困是城市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柏威  李红伦 《广东经济》2016,(12):266-267
贫困问题不仅是全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共同面对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在反贫困方面的努力,我国的反贫困取得了有目共睹成绩.但是,与较发达城市相比,一些民族自治县的贫困依然严峻.人力资源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各种卫生保健制度的完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民族自治县顺利脱贫的关键.应该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作为民族自治县偏远山区反贫困的重点.重视教育,加强各种技术人员的培养,改善交通线路,完善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等等,是民族自治县实现反贫困、顺利脱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农村扶贫的推进也使得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城市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严重.通过对城市贫困的研究发现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贫困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对于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对消除贫困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汉媚  方创琳 《经济地理》2011,31(10):1610-1617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的标准和内涵,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一步描述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异,并且按照城市贫困发生率划分为基本脱贫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高度贫困区和剧烈贫困区五个区域,再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五个方面解析成因。最后得出四个结论:一是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城市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为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二是失业人口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三是城市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突出,该群体成为社会变迁中的被淘汰者;四是农民工成为新的城市贫困群体,城市越大农民工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我国城镇贫困的特征,同时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城镇贫困和分析其成因,认为城镇贫困是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贫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PI多维贫困指数为基准,增加收入维度,组成4个维度共11项指标,并以中国19892009年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非等权重赋值,考察了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农村多维贫困为中国贫困的主要致因,所占比重约为城市贫困的5.67倍;城乡贫困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减贫效果优于城市;贵州、河南、广西、湖南和湖北5省的收入贫困发生率较高,而多维贫困程度最低的却是湖南,其次为湖北;指标非等权重下,卫生设施、做饭燃料、受教育年限和收入4项指标对总体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确定为重点扶贫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源于他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源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贫困治理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制度—生产力—个体"分析框架总结了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