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代中国遍布主要通商口岸的租界,表面上是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这种所谓‘租界’内实行了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以外的另外一套统治制度,即帝国主义的殖民制度”,把它变成半殖民地中国的国中之“国”,租界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近代中国租界的形成与扩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和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进程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近代中国的每一步沉沦都刺激了租界的恶性膨胀,而租界的每一次恶性膨胀又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上海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它是西方的市政策划者带进了近代的技术,通过中国人民的手兴造起来的,它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发展,其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但还不能说是中国近代第一城;青岛、大连等城市也应作如是观;至于唐山、武汉,有了近代化的工业基础,铁路建设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先进了一步,但是并没有像南通那样整体的、全面的城市建设。一百多年前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大城市急剧发展,工人生活状况日益低劣。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先是出现一些“工业慈善家”,努力改善工人的生活。例如:罗伯特·欧文在1816年建立合作公社,1824年他…  相似文献   

3.
近代上海土地管理制度思想的西方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彩彦 《财经研究》2007,33(4):120-131
近代上海开埠,租界设立,华界与租界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在整个近代长期并存。租界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了华界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革。近代上海土地管理制度在变革、发展中体现出很深的西方土地管理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近代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发展,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源于来自南洋的华人移民企业家群体。从地域经济圈的角度而言,华人移民的移动与聚集是环南中国海地区长时期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与近代中西碰撞、交流的历史格局并行不悖,在一定程度上,近代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开辟成为环南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近代演变的契机。以此而言,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租界的讨论似仍有再探讨的余地与空间。  相似文献   

5.
外国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直接投资,除建立大量外国独资企业外,也和中国合办了一定数量的企业。近代中外合办企业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企图借中外合办,强化对中国内地的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输出,控制中国铁路、矿山,同时也是由于近代中国政府为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地的侵略取得妥协,并企图借此对其侵略做一定的限制。因此,近代中外合办企业的管理权问题,直接关系到双方合办企业的目的能否实现。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民众对西方文明挑战引起的三种冲突:侵略与反侵略的冲突,两种文化心理的冲突,新学与迷信的冲突。爱国反侵略运动,却以尊王卫道的陈旧观念为思想武器,这是不成熟的时代产生不成熟的民族自救意识的结果。近代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只有使自己的生存方式与飞跃发展的世界同步,才能永葆共同体内经久不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铁路是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产物。建筑铁路本来是一种简单的、文明的事业,可是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它从一开始就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社会诸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铁路史研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深受学者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研究者或侧重于列强国家在争夺铁路修建权问题上对华关系的研究,如李国祁先生的《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或注重全面揭示列强通过铁路对  相似文献   

8.
<正> 从1825年世界上诞生第一条铁路以来,铁路这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近代中国,铁路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竞相猎获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不断加深,是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路的活动分不开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宓汝成同志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1847-1949》,以五十万字的篇幅,“试图探索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在中国近代铁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中 ,西方学者习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近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特别是在近代政府与经济发展问题上 ,强调政府经济“守夜人”的角色 ,并依此对中国政府、经济、资产阶级等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与国内学者差异较大的结论。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前题下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府与经济建设、政府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本土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形态转变之嚆矢: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由古典到近代的形态转变是时代的要求。近代中国海防危机牵引下的爱国主义喷涌澎湃,既有古典爱国主义传统中御敌献身精神的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又有学习西方这一爱国主义近代要素在反侵略中孕育萌芽。鸦片战争前后海防前线的爱国实践,开启了爱国主义的形态转变,“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近代爱国主义萌芽是在海防反侵略实践中孕育、在总结反思海防战争失败中被明确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英、美、澳、法等国第一手档案资料的基础 上,旨在走出“植入”中国“西方公园”的框架,从租界社会 出发探讨我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公园功能的生发演变,增进对我 国近代园林史及公园现代化的理解。通过历时性的对比分析, 指出在租界建设初期,公共租界内的公园主要作美化环境的休 闲绿地来使用。随着19、20世纪之交数年间上海租界社会和 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港口海洋贸易网络的形成,这些公园 开始展示出“公共健康”“体育运动”及“儿童活动”等方面 的功能,并最终成为复合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2.
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D .C .North为代表 ,把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西方世界的兴起》问世以来 ,世界各国的经济史学工作者先是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近代经济制度 ,或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研究之后 ,近年来 ,各国的学者对于西方相对的世界的另一半———东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又成为一个热点。而对东方的研究中 ,中国又成为热点的中心。运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多侧面的研究视角使研究成果异彩纷呈。本文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 ,分析近代中国在西方世界兴起的过程中如何被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如同西方由传统社会的转变是从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发育开始一样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也首先是从商业的资本主义化开始 ,即从统一的国内市场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建立开始。本文则是选取了市场制度如何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中引起变迁的侧面 ,通过“不平等条约中有关中外市场关系的制度安排”和“中国近代市场制度的变迁”两个部分来分析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进入中国的,它的传入不仅导致中国发生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不正常金融状况,也直接摧残着社会各阶层的身体和精神面貌,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笔。随着鸦片战争的扩大,地处内地的山西也不能幸免于难,从私贩到零星种植,再到大规模的种植,甚至发展到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邵娜  李婧 《时代经贸》2008,6(5):32-33
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双重影响,介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各反面侵略逐步扩大的具体情况和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大量财产的同时也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5.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会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史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进展。虞和平对中国商会史的研究,反映了他与时俱进的学术敏锐性;而他对中国近代商会独辟蹊径的研究,也确立了他成为引领中国商会史及中国史学研究潮流其中一员的地位。虞和平的中国商会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强调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不仅成功地将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西方现代化理论引入到中国近代商会史研究当中,还通过对比中外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商会史研究的成果,从而富有远见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新的研究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张亚光  沈博 《财经研究》2021,47(1):109-123
由于中西社会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时空错位,近代中国无法直接移植西方经济思想与实践,为此近代中国经济学人展开了漫长的经济学中国化探索.文章按照时间线索,以近代中国新旧学术体系的嬗变和经济学研究主体的转变为依据,结合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因素,将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与转型划分为格义、分野与自立三个阶段:"格义"对应着初始阶段,即传教士与传统知识分子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重述和移植西方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分野"对应着发展阶段,即时人对经济学的新认识与探索主体的新转变为近代中国经济学从传统知识体系的"格义"版本转向现代学术话语的科学版本奠定了基础;"自立"对应着深化阶段,即新知识分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力,推动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并在本土研究与应用中逐渐形成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立诉求.研究显示:(1)经济学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逻辑主线,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所带来的中西学术合流与分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内在张力;(2)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入开展道明"中国经济学"的缘由,"中国经济学"的探讨标志着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深化,二者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演化全景;(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科学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实现有赖于学界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发展时空错位的后发优势,直面时代共同话题,归纳提炼系统性的新理论,实现中国与经济学的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17.
外国在华资本与中国民族企业的关系,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著名企业史学者高家龙的经典著作《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该书从英美烟公司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一对相互竞争的中外企业入手,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外国在华企业的关系、经济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均提出了独到见解。即:帝国主义侵略、经济民族主义这一对概念比较符合外国在华企业和中国民族企业的行为,对各自的发展和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不过,在每一对关系之中,无法用某一个或几个概念概括其本质特征。这一研究结论,基本回应了学术界关于中外企业的"压迫"论与"平等"论之争。高家龙还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企业家精神的论调,不过他也承认家庭裙带关系和家庭观念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障碍。总之,该书的问世使中国近代企业史尤其是中外企业关系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大企业》也具有了范本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展开,中国近代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西方科学管理浪潮的波及下主动积极吸纳异域管理思想文明成果,推动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当时的企业家在移植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注意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不迷信和拘泥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制度.  相似文献   

19.
1978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剑桥中国史》的第10、11卷(以下简称《剑桥史》)。①此书论述了中国1800—1911年间的历史,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部代表著。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迫使中国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剑桥史》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20.
一座城市的建筑发展史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缩影,中国近代开放商埠城市中的各种租界建筑便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写照.这些建筑真实地反映了各国建筑风采,同时也是一部真实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分析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史,殖民地城市是一个重要章节,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殖民地城市的历史建筑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结合历史建筑的发展潜力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