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申兵 《经济研究参考》2012,(55):51-62,96
国西办经[2006]15号《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本文旨在分析2005年以来这六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给予支持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黄金机遇,旅游业在西部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蒙古资源与西部地区资源比对分析,总结出内蒙古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欠佳的资源产业。内蒙古可以依托资源优势,选择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比较经济效益指数得到自治区产业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疆旅游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新疆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给新疆旅游业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并在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是新疆各族人民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史小英 《时代经贸》2007,5(1X):57-58
新疆旅游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新疆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给新疆旅游业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并在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是新疆各族人民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民族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将旅游业定为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西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大都确定走大旅游之路。可是长期以来由于这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还很低,所以西部大多数地方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的“冷点”地区。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以及近几年“假日经济”的应运而生,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消费新时尚,国内旅游空前火爆,一部分人的旅游兴趣转向“冷点”地区,西部旅游也开始红火起来,成为西部旅游业的大好时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正进一步健全。然而,现行对旅游业的税收政策,还不能有效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税收角度来分析发展西部旅游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有效的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加速西部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使旅游业成为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顾煜 《经济师》2000,(11):13-15
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成效 ,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大开发的进程 ,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关键。西部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构建合理的产业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提升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西部以比较优势对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视角出发,提出提升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并从西部比较优势产业筛选、人才和资金现状改善方面探讨了保障这一模式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2006,26(4):714-716,720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法国地理学界对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实证主义,后来结合了现象学,再后来引入参与者理论并提出旅游者中心说。结合中欧案例,通过比较这三种理论揭示了这一发展进程中的理论进展,提出研究旅游资源问题既不能只着眼于资源本身,也不能只停留在一些现象上,而应特别重视旅游的最重要的参与者——旅游者及其活动。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两大贫困区PPT战略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清霞  魏细玲 《经济地理》2008,28(1):167-169,176
在湖北大别山区和大鄂西地区,是湖北省实施PPT战略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地区经济、交通状况、资源特性等原因,两地的PPT战略模式有所不同。大别山区应发展环城市旅游休闲度假模式,而大鄂西地区应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发展专项旅游精品模式。文章就这两个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汪德根  陆林  陈田  刘昌雪 《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在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并利用重点发展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化,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从而优化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晓霞 《经济地理》2002,22(2):245-248
近年来,韩国来华旅游者在我国外国人旅游客源中一直位居前列,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作为拥有与韩国密切相关的旅游资源的重庆直辖市,韩国旅游者在其接持的全部外国人旅游客源中所占份额却一直很低,如何有效地开拓韩国旅游客源市场,成为当前重庆市旅游发 展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简称青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两种结构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核心边缘模式,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构建"大青藏旅游圈",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旅游类型,学术界对此研究尚少,特别是对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区如何发展这种新兴旅游的探讨更是十分罕见。本文以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对该县的生态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探讨了生态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县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并为这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防城港市地处中越边境,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往越南和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有辽阔的海滩,茂密的热带季雨林,成群的白鹭,生长在大海中的红树林以及迷人的京族民族风情等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本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星 《经济地理》2000,20(1):108-114
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城市的传统建筑风貌和鲜明个性;其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所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用性.当前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开发问题较多,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滞后,二是建设性破坏严重,三是被挪作他用者居多.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基本方略在于切实重视其旅游开发问题;彻底摸清资源家底;真正做到合理保护与充分利用并重;着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高资源知名度.  相似文献   

20.
从丹东市旅游资源的属性、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等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旅游文化载体的深层内涵,着重指出丹东的旅游文化开发利用应侧重满族文化,重点围绕“满朝江山绿”的内容开发利用,提出了旅游景观文化开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