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造成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水平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充分证明只有苏北、苏中经济的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江苏经济大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改革以来江苏省65个县级单元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根据Mann-Kendall法的突变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划分为1978—1999年和1999—2007年两个阶段。据此,采用聚类分析对1978年、1999年和2007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其中,1978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1999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化为苏中地区向苏南地区集聚,苏北地区向苏中地区集聚的特点,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为更加向苏南,尤其是向苏南东部地区集聚的特点。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978、1999和2007年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因素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仇方道  朱传耿  孔令平  单勇兵 《经济地理》2004,24(4):468-472,476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L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理论及其判断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因素分析,认为:1994~2000年,在苏南和苏中内部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工业化水平和投资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采用针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发展政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消费在不同区域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为四个方面: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技术水平、能源资源集中度和环境约束以及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江苏省77个县(市、区)1978、1990和2003年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基于LocalMoran'sIi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较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并向苏中方向延伸;欠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研究期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造成江苏省县域经济“俱乐部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发展策略的空间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市场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金成男 《经济纵横》2005,(10):37-38
区域投资环境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缩小区域投资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承良 《经济地理》2004,24(6):826-829,868
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主要由物流流量大小及其空间结构综合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是指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物质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以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作为地域研究单元,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测度,分析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省区差异;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主导类型的定量分析,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方式的省区差异;通过省区物流中心城市、主要物流联系通道、区际货流联系范围的空间结构特征定量分析,综合反映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点、线、面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晓冬  胡颖  黄彪 《经济地理》2022,42(4):159-167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探讨2007—2017年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大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省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分维指数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但绿色生态指数呈现反向递增的空间格局;乡村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苏北地区。(3)经济发展、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等对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财政支农力度对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乡村绿色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乡村绿色发展但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晓冬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7,27(5):783-786,795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渠爱雪 《经济地理》2006,26(1):55-59,65
文章在建立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江苏省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研究。结果发现全省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异现象明显,新型工业化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模式各具特色。基于上述特点,对江苏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构想: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强化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新型工业化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诱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郁玲  曲福田  姜海 《经济地理》2007,27(1):145-148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江苏省开发区,也存在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文章利用Eviews3.0统计软件,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不同。而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率、地均投资强度以及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工业用地出让的市场化率是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从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优化用地结构、积极培育土地市场发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的地域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定量分析了1990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小城镇规模与经济发展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马晓冬  王志强  徐建刚 《经济地理》2004,24(2):231-235,240
重新界定了江苏省小城镇的范畴以后,采用了直方图、密度图、系统聚类以及异质方差图等方法对江苏省1,291个小城镇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技术分析。最后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省发展小城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慧  甄峰  梁作强  郑俊  魏宗才 《经济地理》2007,27(4):547-55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西方经验研究表明,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国家信息化产生影响的特征不尽相同。文章分析了近10年来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比信息制造业更为显著。通过对边际贡献的分析,江苏省信息消耗对GDP的边际贡献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通过分析失业率和区域差异的变化,探究了信息化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失业率表现出驼峰曲线的特点,并且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