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没有销声匿迹,同时伴随经济危机产生的生态危机也越演越烈.美国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家詹姆斯·奥康纳站在继承和拓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否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让渡于生态危机的观点,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矛盾思想,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第二重”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同时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虽然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矛盾”及“双重危机”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对于当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生态问题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福斯特在马尔库塞的制度批判和社会批判、阿格尔的消费异化导致生态危机、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生态矛盾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理论重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生态学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伯克特从资本积累的反生态性出发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指出马克思考察了由资本主义产生的双重环境危机,即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了消解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不仅对捍卫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而且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同时并未囿于这一基本矛盾,分析视角由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生态性扩展到消费的非生态性,以制度维度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及其自身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还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自然、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融合性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全面考察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正>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最近提出的又一马克思主义论断。加深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远高于资本主义并使之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苏维埃的实践而得出  相似文献   

8.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论》原理.《资本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写的逻辑.《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并决定对生产结果的占有即分配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承担者,按比例分配总劳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等等.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作为适应于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促使人类重返生产活动的中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缓解了资本扩张的“经济悖论”,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调适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突破层层障碍向前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人力资本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成熟,在生产关系研究上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以既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条件,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研究技术层面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社会层面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张闻天晚年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片面地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关系的现象,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理论梳理,从中得出了生产关系不仅有体现所有关系的属性,同时还有直接体现生产力的另一重属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还具体论证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空间,而且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谈全球化视野中知识经济对唯物史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 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之一 ,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开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 ,则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彻底清算工作的完成 ,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 ,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 ,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深化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认识 ,使人们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交往形式的改变 ,是通过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第三 ,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一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 ,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 ,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 ,就必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第四 ,揭示了市民社会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理论角度出发,里格比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书中全面探讨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本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作为生产力决定论者有诸多疑问,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理论"突出强调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具有首要性。他的提问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需要指出其"替代性理论"和生产力决定论及其命题中具有的问题,对他的论证进行梳理和批判,从而分析其界定的片面性以及"替代性理论"论证的无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尽管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其发展模式却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现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的同质性,另一方面,通过重构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理论,才能够科学解释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自由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回归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实践和意识形态;在鼓吹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相应政策实践的相互强化作用之下,资本全面恢复了对劳动的支配。当前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双重危机;危机的实质原因,是新自由主义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预示着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范式重构,从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经济实践而言,各国有望向一种体现新式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模式趋同,笔者称之为"新莱茵模式";就经济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再次显示出它对资本主义动态演进的深刻解释力及其对其它非主流学派的包容性,经济学界有望再次兴起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并在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尚未真正搞清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有关论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信息革命进行解读,阐释信息革命的社会二重性:一方面,信息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信息化,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革命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次重组———信息化重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在重组中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分化与重构。文章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后果,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后果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所阐述的原理,补写了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量的规定上补充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同时,恩格斯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限制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者在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上的错误理论,捍卫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20.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