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失业”现象的经济学解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性劳动力失业"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理论上",知识失业"除了劳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原因外,"职业搜寻"成本过高,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以及"知识劳动力"把失业当作一项"投资"也是重要原因。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知识失业"既有高等教育体制自身的原因;也有"当事人"不计成本,片面追求高学历"、好专业"的"非理性"因素;以及择业观念、价值判断"失误"和职业规划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它相对于"一般失业"危害更大:对个人和社会将会造成很大的福利和效率损失;它意味着人力资本积累难以得到回报,因而会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负面激励。  相似文献   

2.
蒋虹 《生产力研究》2007,(24):78-79
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深化的必然产物,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我国知识失业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掌握“知识”资源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谁能拥有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国 ,但人口总体素质却很低 ,高素质人才更是稀缺。因而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即“知识失业”。这一悖论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部分大学生毕业不能实现就业是近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理论的阐述,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来解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名校就业率不如民校”现象。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差距日益扩大化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割的内因;另一方面中国大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外因。最后指出这样的分割将会不断加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菊芹 《经济管理》2005,(15):15-18
随着我国失业问题的显性化,国内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其中对于失业治理的对策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失业治理研究综述的同时,提出了失业治理对策要考虑发展阶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失业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宏 《新经济》2001,(3):24-27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定义,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时期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比较上述两种定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现行的失业统计低估了实际失业状况.  相似文献   

8.
托达罗模型与中国“知识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两高"现象,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高"知识失业",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对高等教育的高需求,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根据修正的托达罗模型,只要大学毕业生与非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差距大于零,接受高等教育就是理性的行为,即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  相似文献   

9.
刘兰 《生产力研究》2006,(4):124-125
文章着力于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教育对就业低贡献的原因,指出由于搜寻摩擦,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不畅,以及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导致了教育的就业配置功能失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入学率的观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前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现有从收入角度进行研究所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的Basu-Van模型进行修整和扩展,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是对传统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研究》2007,42(6):131-141
由于我国的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冗员,研究就业弹性时必须考虑冗员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建立了一个存在冗员的就业弹性模型来研究冗员对就业弹性的影响;并利用相关数据,重新估计了我国1980—2004年剔除冗员影响后的就业弹性;结果显示1995年后中国GDP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完成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首次估算,发现中国的名义工资粘性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具有重要的宏观政策含义: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经济波动的特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带来物价水平上涨,而不是产出增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区分了劳动者的收入、工龄、户口、企业类型、行业等特征,对不同人群的工资粘性进行了细致测算。进一步,本文创新地区分并估算了名义工资的向上粘性与向下粘性,发现自2002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向下粘性不断增大,而向上粘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递归方法并结合推拉理论,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表明城镇的拉力,特别是城镇工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而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logit模型和基于微观经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都很好地验证了该结论。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住户参与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年度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达40%左右,转移农户占全部农村住户的比例达70%左右。农户对转移就业的参与概率随初始收入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至初始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较多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但对农户参与就地转移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异地转移;较多的农业固定资产不利于农户参与异地转移,而较多的非农业固定资产有利于其参与就地转移;家庭人口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也会对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视角,借助调研数据,研究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因素,比较分析了东中西部3个地区影响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因素的差异,并根据相关的实证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