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银行业竞争的沿革、监管体制、稳定性等方面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和外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的外部性特征,对中国银行业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格局态势作对比分析,由此提出优化银行业竞争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外部性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影响显著。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同样的资本和要素难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同样的报酬,以利润函数作为切入点,分析某一银行的投入和产出之比发生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成本组成包含外部边际成本,选取税收负担、营业费用作为外部边际成本关键因素,分析外部性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影响程度,由此提出优化银行业竞争外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在对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演变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判断和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银行业仍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这种垄断竞争机制刺激了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使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在我国缺乏前提条件,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遭到损害,致使我国银行业的绩效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应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允许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化并购重组、适当放松中小银行的准入条件等,促进银行体系提高整体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银行稳定是一个古老而又弥新的课题,银行业自身的竞争显然对银行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本文综述银行业竞争的衡量方法。首先界定银行业竞争的概念,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并评述了不同的衡量方法。理论发展的脉络表明:只有通过拓展对银行个体的分析以构建其微观基础,对银行业竞争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由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全球银行业利润有所改善,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扭亏为盈,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银行业继续领先,由美国和欧洲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将由西向东转移,亚洲国家的银行地位尤其是中国银行业地位在不断上升。因此,中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合理制定与调整其发展战略,加速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加强金融监管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银行的资本质量与数量,稳步推进其在全球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外部性是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以吸引、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的副产品,它是由政治过程产生的,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或产权从而造成相应的成本和收益转移的现象.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外部性具有政府行为外部性的一般特征.规制过度竞争是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规制过度竞争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产生了许多负的外部性.本文将从我国政府目前的约束条件出发,分析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经济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的桥梁,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银行时代正在到来。作为金融电子化的最新产物,网络银行代表着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准确把握网络银行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是全球金融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的前提条件。本文运用波特五要素理论分析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竞争趋势,并尝试提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横向税收外部性强调同一层级政府间税收调整所造成的相互影响,纵向税收外部性强调不同层级政府间税收调整由于税基交迭所导致的交互作用。综合国外相关文献,对纵向税收外部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外部性实施主体政府的善恶假设、联邦或中央政府与州或地方政府间税收调整的交互影响、横向税收外部性和纵向税收外部性二者之间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对比以及纵向税收外部性的数量检验和矫正措施等展开。借鉴其研究结论和政策措施,该理论有助于中国正确制定税收政策和不断完善财政分级体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局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产业的研究一直沿用着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普遍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并依照产品的特征分别侧重对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讨论。经典模型的研究发现,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会影响消费者对网络的选择,以及企业的技术选择和兼容决策,进而影响社会福利,有可能出现并非最优的均衡。早期的拓展模型传承着经典模型的最基本的假定与函数形式,进一步考虑各种竞争状况。近十年,从双边市场的角度研究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业成为网络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热点。本文梳理了传统的网络产业组织理论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拓展与最近的进展,不仅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的思路与模型拓展的方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保险公司努力程度、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活动外部性和贸易成本的模型.基于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保险产业组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查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对保险产业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财险市场存在过度竞争,竞争侵蚀利润.(2)以FDI衡量的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与保险公司的竞争行为正相关,与市场份额、绩效正相关,但影响程度正在弱化.(3)保险市场开放程度和财险公司竞争活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体现为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相关利益主体权利边界模糊,从而限制了电信网络竞争业务领域的可竞争性,同时理论上网络效应与网络外部性的混同,使管制政策与工具选择无力消除外部性,反而使现有的分拆式结构管制政策本身出现矛盾.本文的意义在于为网络性产业的合理管制路径提供一个基于外部性视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外部性的本质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部性概念至今仍模糊不清,其原因就在于研究的外部性对象并不一致。从系统论出发,以行为方为核心,通过其影响范围的延伸,将外部性划分为科斯外部性、马歇尔外部性和庇古外部性三种类型,进一步明晰了外部性的轮廓,区分了简单外部性和复杂外部性。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外部性的本质,即受影响方的决策非参与性和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明确了外部性的定义,同时引入外部性系数,将外部性研究从定性研究引向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浅析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代际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外部性问题, 本文在传统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代际外部性的概念, 并对其种类、表现、产生原因、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系统分析了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在分析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的特点和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种外部性的最佳途径是由政府提供森林生态产品这种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5.
徐天祥  田红 《经济地理》2004,24(6):768-771
发展是有外部性的,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且差距的扩大就是发展负外部性的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多样化中竞争与合作良性互动关系就是发展正外部性的表现。文章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了区域发展中当存在发展外部性时,一个地区如何取得区位竞争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现实问题,这对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ommodity tax competition on welfare and employment under the destination and origin principles, when the labor market is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owing to a binding fixed wage. 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commodity taxation causes an employment externality whose signs may be opposite under the two principles. While tax competition leads to inefficient tax rates under both principles, we also prove that the origin principle guarantees lower unemployment and higher welfare when the fixed wage is high. 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externality still exists in a standard union model of wage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在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有关经济、教育数据计算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质资本存量,并利用有效劳动模型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估计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资本存量的作用更为关键,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进而探讨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