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评价选取8个指标,8个指标分重点景区、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三种类型;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熵权和TOPSIS法对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对比,研究表明:①具有稀缺性且较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城市竞争力单向排名靠前,但综合排名不一定靠前,如江门因为有世界遗产,所以在重点景区层次权重获得最大值,但江门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却排第四。②珠三角城市旅游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最高的为深圳,其次为广州,两地并列为旅游资源第一等级;惠州、江门、肇庆3城市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竞争力得分值低于1.5,高于1.0,可归为第二等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为旅游资源欠缺地区,得分值都低于1.0,为第三等级。③广州、深圳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珠海与江门次之,Ci值都在0.25以上,且非常接近;肇庆、惠州、佛山、东莞Ci值都低于0.2,中山排最后;④旅游资源开发效度最好的是珠海、广州,两者效度值G都达到2,深圳次之,超过1,说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匹配非常好;江门、东莞、佛山、肇庆4城市G值超过0.5,中山、惠州2城市G值排名最后,低于0.5,以上6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都未能匹配好当地旅游资源价值,旅游业还可以大力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4.
三峡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促进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的分析,根据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模型,结合旅游产业自身特点,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模型。并通过其中的竞争力分析因素,对三峡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早已成为大多数国人为了丰富美好生活而在闲暇时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而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域旅游概念的引导下,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带来的首要成效就是区域经济的随之发展.抓住机遇将旅游竞争力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实力,是江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深莞惠都市圈为例,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对其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分析,并利用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首先,2009-2019年,深圳市以明显的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在都市圈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惠州市以其突出的生活质量要素为优势居于第二位;东莞市在深莞惠都市圈中各方面... 相似文献
7.
8.
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分别与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6年,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呈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经济学中资源的诅咒现象;虽然新疆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但旅游资源禀赋已不再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与地区经济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和旅游资本投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影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整体较高。2长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空间结构呈现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南京、无锡、宁波和绍兴为副中心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差异明显。3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吸引指数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构建了"五地、两带、四轴"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五地"指长(春)吉(林)城市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五个旅游地系统,"两带"指哈大旅游发展带、东部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四轴"指长通轴、长长轴、长白轴、长延轴四条旅游发展轴;提出做大做强长春—吉林旅游区、全力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城镇培育、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通道体系促进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伏牛山是我国中部地区一座重要的山岳旅游目的地,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和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旅游板块,之间存在着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等级、类型、数量和垄断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因此伏牛山旅游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其中旅游产品的创新是差异化发展的根本;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交通网络化建设、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一体化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湖南省是我国温泉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重要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从温泉资源和温泉旅游流两个方面阐述了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湖南省温泉旅游系统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点轴式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形成湖南省的"一心两点、五轴三区"的温泉旅游空间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和景区是区域旅游网络中两个基本节点,它们之间关系紧密,包含多种空间匹配关系。数量关系上由一对一匹配、一对多匹配、多对一匹配、多对多匹配构成;等级关系上由正位匹配和倒位匹配构成;距离关系上由城区城郊型、一日游型、离散型构成;几何分布关系上由点轴匹配和面状匹配构成;管理匹配关系上由同位管理匹配和异位管理匹配构成。分析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组合特征,对于寻找合理的景区依托城镇、采取正确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与综合开发,是未来河南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尺度上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网络地理的前沿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上。文章以辽宁省为例,探讨中观尺度上互联网用户分布及空间特征,分析了互联网普及率区域差异及其变化,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0年至2003年辽宁省互联网普及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辽宁省互联网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集中性和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并且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区域非农化水平、地理区位因素则未对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者根据一定的统计数据,对四川省旅游的国际客源市场及其外汇收入、国内客源市场状况与全省饭店接待能力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一定历史时段的资料对未来若干年的国际国内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进行了预测,并对达到预测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