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建录 《经济论坛》2011,(12):221-224,165
文章认为作为与劳动关系并列的劳务关系,既包括自由劳务之劳务关系,也包括非自由劳务之雇佣关系,而雇佣关系在西方与劳动关系属同一内涵,在我国属于劳务关系。帮工关系是无偿劳动之社会关系,非法用工关系一般属事实劳动关系,由出资人对劳动者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
对雇佣关系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契约的维度之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心理契约的维度方面考量不同雇佣关系下员工的心理契约的特点,以及由此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提前预见不同雇佣关系中所蕴含的期望及问题,为改善组织对于各种雇佣关系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减少劳动纠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是最为普遍的两类用人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又可以建立劳务关系.两者都是以人的劳动为给付标的的合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这两类关系的区别做出明确规定,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致使实践中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执法标准不一,但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必须明确这两者的关系,从而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小敏 《时代经贸》2008,6(2):196-197,200
本文以快餐企业等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为调查文本,剖析当代大学生打工活动中的法律身份。首先,通过对“兼职”、“勤工助学”、“实习”的比较分析,给出“打工大学生”这一新的定义。其次,讨论大学生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再次,通过对“雇佣关系”、“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对比分析,指出打工大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快餐企业等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为调查文本,剖析当代大学生打工活动中的法律身份.首先,通过对"兼职"、"勤工助学"、"实习"的比较分析,给出"打工大学生"这一新的定义.其次,讨论大学生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再次,通过对"雇佣关系"、"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对比分析,指出打工大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6.
钱小敏 《时代经贸》2008,6(4):196-198
本文以快餐企业等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为调查文本,剖析当代大学生打工活动中的法律身份.首先,通过对"兼职"、"勤工助学"、"实习"的比较分析,给出"打工大学生"这一新的定义.其次,讨论大学生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再次,通过对"雇佣关系"、"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对比分析,指出打工大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7.
薪酬是指员工从事某企业所需要的劳动从而得到的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补偿,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是劳动或劳务的价格表现.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利润的自我积累和员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合理的薪酬及劳动动关系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员工感受到的雇佣关系随着时间动态发展,本研究追踪员工入职前后所期望的雇佣关系类型的转变,并检验员工个体因素以及在组织中的工作经历对雇佣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员工在入职前更容易期待短期的雇佣关系;相对于女性员工,男性员工更可能因为组织给予的工作奖赏和组织支持而向长期型雇佣关系转变;在入职两年后,男性员工更愿意与组织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9.
雇佣关系是企业所有者和劳动者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合约模式,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面对组织变革,传统的长期雇佣在降低成本、技术进步、战略调整等因素作用下逐步解体。对传统雇佣关系的否定并意味着对长期雇佣的否定,构建好新型雇佣关系对企业和员工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8)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和谐程度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改革深化的新常态时期,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边界更加模糊。文章在法治视角下,从两者概念、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国家干预等方面,对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为更好地解决劳动关系争议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雇佣关系包括劳动关系,狭义上的雇佣关系不包括劳动关系。从现行立法现状看,我国民法和劳动法分属于不同部门法,雇佣关系归民法调整,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但在适用法律方面,我国的民法和劳动法构成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法院在审理雇主责任案件时,只能适用我国民法规定,而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则应首先考虑劳动法。  相似文献   

12.
劳务派遣堪称非典型劳动关系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劳务派遣的孕育、发展有其独特的逻辑脉象,劳务派遣在发展实践中显示出真假面相相间、利弊结果皆存之复杂样态.劳务派遣与典型、传统的劳动关系之显著区别在于基于雇佣与使用离分的转变:由一份契约、两方主体到两份契约、三方主体的转变.劳务派遣承载着消弭传统雇佣模式下诸多待解决问题之使命,但在实践中,各种假劳务派遣现象层出不穷,其是雇主以合法形式掩盖规避法律目的的行为.劳动正义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规范的概念,劳动正义旨在解决人作为劳动主体如何在劳动中依据劳动而得其应“所得”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就实现劳动正义而言,可分为三种路径,即劳动正义实现的内发型进路、外发型进路及混合型进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工日渐重要。这种用工方式,是由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方共同组成的。这造成了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在工作上,各方要处理的关系相对要复杂,即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接收劳务派遣工的企业作为用工方,虽然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量,缓解企业的工作压力,但由于劳务派遣工的特殊性,在对劳务派遣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劳动派遣工用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要求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做出了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特别立法规制.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在调整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方面,在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惩罚性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被派遣劳动者单方面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应当进行补充立法完善,以更好地规制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一琼 《生产力研究》2011,(12):245-247
在经济转型期,员工的高度流动性使得企业雇佣关系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管理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文章以企业文化为视角,剖析了雇佣关系的变迁原因,并从分析企业文化的功能着手,探讨和谐雇佣关系的构建路径。作者认为研究企业如何建立与转型经济特征和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雇佣关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应该是企业目前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安置就业退出历史舞台以后,灵活就业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与此相适应,就是灵活就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的雇佣关系。本文在两年多的专题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灵活就业劳动雇佣关系的现状特点,对灵活就业群体及其雇主做了分类,对雇佣关系引发的冲突问题作了归纳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应对动荡的外部环境,组织如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运用"组织实践—员工心理感知—员工行为"的关系范式探讨雇佣保障、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分析了雇佣保障通过工具性和情感性双路径,对员工感知到的来自组织的工作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作用,及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这个理论模型将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管理亦称“用工制度”,涉及工资、福利、考核、奖惩、雇佣、解雇与劳务合同等方面。参照国际通行的企业用工制度进行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务管理,既是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需要,也是改善中国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一、雇佣政策在国际投资中,外商投资企业招聘员工实行雇员制,不受东道国劳动编制的限制。多数跨国企业内部均有其员工雇佣政策,一般根据其经营目标与发展计划来制订,或者存在于其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中,内容涉及雇佣方式、雇佣标准、职工训练、解雇与辞职等方面。1、雇佣方式雇佣方式的国际惯例是实行聘用制,公开招聘,择  相似文献   

19.
人才派遣方式下的雇佣与劳动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才派遣方式下,企业的雇佣与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结合国外人才派遣的经验,对我国人才派遣的特点、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及现行派遣方式对雇佣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等,进行了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认为应该重视在人才派遣方式下可能引发的劳动关系问题,并需要对我国方兴未艾的人才派遣业进行有效规制,以促进劳动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劳务派遣员工绩效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经济下的中国,为了在劳动力成本和工作效率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劳务派遣在各类组织中广泛运用。劳务派遣涉及到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以及派遣员工三方,这对传统的基于员工与组织的双边雇佣关系管理带来挑战,继而影响员工绩效。该文分析了中国情境下劳务派遣的内涵与外延,回顾了现有关于劳务派遣员工绩效的研究理论框架及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双元组织支持及双元组织承诺对劳务派遣员工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