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阳 《时代经贸》2012,(6):201-20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其监管地位,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大事件,国际石油期货的暴跌导致国内投资者蒙受严重损失.本文就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着力进行分析,指出中国银行事前缺少风险评估以及事中风险控制措施不足,通过系统分析法提出"原油宝"事件对风险管理的启示:加快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手段;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职能与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融合;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7.
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货币政策效果优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优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并使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宏观调控框架下的核心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针对金融冲击设计的扩展工具,它是货币政策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品。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以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应逐步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关注信贷增长、资产价格的变动和金融机构整体的稳健性及相关性,要及  相似文献   

9.
中央银行的宏观监管职能:经济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跨国数据为基础,对中央银行是否应分离银行监管职能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银行未分离或未完全分离银行监管职能的国家,其金融稳定性通常更高,经济增速更快,而且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倾向"。这意味着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并不是简单地将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的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并不必然排斥其继续实施金融监管职能。通过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兼容性置于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加以解读,文章发现真正影响金融监管实际独立性的并非监管主体的设置问题,而是更广泛地依赖于不同的政治制度条件。上述结论表明,如何在既定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框架下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与配合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产权角度出发,建立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微观行为模型,通过分析和考察理论模型和现实情况,认为在中国当前金融稳定政策的框架下,由于中央银行与微观金融机构事实上的产权关系,其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职能均受制于微观金融机构,独立性受到损害.为了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切断其与微观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欧美等国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机构来监测和管理系统性风险。我国也应尽快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关于金融监管以及中央银行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问题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必然会涉及到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本文由中央银行的概念,结合中央银行保持充分独立性的意义,从目标、经济、政治独立性三个方面评价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最后对该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央银行以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为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政策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健全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央行就一直积极探索和推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特别是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国外央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新定位与新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并给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外中央银行职能分离的改革动向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峥嵘 《财经研究》2003,29(7):57-63
本文首先介绍国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模式,接着分析国外中央银行增大独立性的趋势及立法实践,并通过考察国外中央银行分离银行监管职能的改革动向,以此为借鉴,得出了对我国成立银监会、重构金融监管体制的几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混业经营条件下国内宏观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的传统监管模式将面临挑战,同时,随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两种职能的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发挥,国内宏观金融的监管架构必将予以重新塑造。因此,研究混业经营条件下国内宏观金融监管模式的取向,使之适应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次贷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不相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有的相关金融会计问题,笔者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转换处理、计量模型的改进、披露机制的完善等多种措施,但从长远角度看,应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金融会计领域的宏观审慎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公共部门属性,金融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改革的影响。因此,使用行政学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研究金融监管的变革方向,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该文从研究行政改革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效应出发,认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将呈现出多元主体的合作加强、公众参与治理程度提升、中央银行职能地位突显、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更加明确和金融监管领域不断拓宽等趋势。据此提出,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兼顾好市场繁荣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更加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建立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动机制,深入研究了我国央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独立性问题。通过引入1992-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模拟,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时,两种政策并未完全隔离,即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独立,这与预期相符。(2)在以总产出和通胀作为目标变量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分别独立执行可使经济体的稳定性更优,但鉴于我国长期的"央行监管"模式,在央行监管体系之外单独建立权力部门执行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现实,因而可在央行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监测系统性风险并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以实现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双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一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央银行政策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及功能的主要体现。中央银行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具备了为政府提供贷款、货币发行、最后贷款人、制定货币政策、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等现代中央银行的功能。现代中央银行政策作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核心构成,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最终目标、操作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等。由于现代中央银行政策具有目标多元、工具复杂、从工具到目标间接传导等特征,因此提高政策精准度至关重要。中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央银行政策框架,但在金融适度分权改革环境下,地方政府、企业、银行、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使现有的中央银行政策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需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包括提高政策基准变量计算的精准性,提高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精准性,提高"双支柱"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国际金融政策等政策工具组合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