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植物景观单元。以生态适宜、景观适宜、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以往植物景观评价赋权重的主观性,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植物景观的景观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黔灵山公园在适宜范围内的植物景观有10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41.6%,适宜性较差的有14个,乔灌比(数量)在1:11.2~1.7:1之间的植物群落景观适宜性较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3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选取南疆沙漠绿洲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聚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地方史志文献、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切入,采取结构和元素提取法,从环境因子、基本形态、布局结构、主体建筑、民居特征等五个方面提取南疆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聚落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三个方面。(1)聚落的分布依赖于绿洲内部的水资源,其与不同规模的水系相伴生,以依水延伸、依坎儿井就势的布局方式揭示其水系适应机理。(2)平地的聚落布局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即星散型、串珠型、组团型、网格型等,而山地地带多呈散点式布局。由于南疆盆地中符合人居条件的平地面积有限,平地的聚落呈现紧密型布局,山地的聚落呈现"依山就势"的布局,这充分展现出其对荒漠环境的恰当回应,在聚落组织上表达建筑群体的适应属性。(3)聚落在居住单元、公共街巷及其排列所形成的基本形态中较好地体现对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是其对强日照、极干热、沙尘暴等气候环境的适应较明显。建筑空间、建筑界面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此特征在"遮阳""隔热""通风""挡风"等气候应对手段中尤为明显。南疆传统聚落的基本形制、布局形态、民居特征、主体建筑在时空演变中既传承中原聚落的景观基因又适当地借鉴、吸收中西亚住居的景观特征,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景观变异。  相似文献   

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 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 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 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 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 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 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 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 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选取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校园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全面科学,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生存学研究进展,景观空间格局、结构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动态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 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 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 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 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 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 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 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 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 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 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佟玉权  韩福文  许东 《经济地理》2012,32(2):166-172
景观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是由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工业城市景观遗产、城市工业区景观遗产和工业建筑(群)景观遗产所构成的多层级结构系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内有着各层级的工业景观遗产类型,有不少工业景观遗产整体价值突出,保存较好。通过设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区,制定各层级工业景观遗产的科学评估体系,将那些真正具有整体意义的工业景观遗产分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序列,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完整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