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  张克军 《生产力研究》2006,(8):173-176,181
在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过程中,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强调和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忽视,导致在一些市场化程度低的资源型地区,市场化改革进程被产业转型目标所制约和延缓。文章在演化经济学产业动态演化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产业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指出基于企业间多样性的市场选择机制是产业转型的有效实施途径,也是政府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然后从市场选择的效率特征、企业间多样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演进过程的非建构性的角度,分析了产业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主要是指以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共同的交集,但也有所区别.同时,新能源是对常规化石能源即老能源的替代和补充.考虑到社会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收益,新能源的综合收益将会超过其成本.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存在成本、资金、市场、制度、技术等多方面的困境与障碍,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失灵和制度失灵.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综合因素.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从供求角度可以分为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从政策关注的焦点可以分为价格型与数量型,从创新的内容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多种类型政策的相互配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集群研究、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研究是新能源产业的可能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要解决资源枯竭的发展困境,实现城市转型,规避城市出现的矿竭城衰、产业萎缩、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就须搞好循环经济建设,发展新能源成为其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从而使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低碳生态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而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以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保险所具有的资金融通的衍生功能,又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要发挥保险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助推作用,也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有力扶持。  相似文献   

6.
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双螺旋动力,技术与制度是否协同匹配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和速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技术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技术范式和制度框架内技术—制度的互动稳态,激发了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制度创新的供给明显滞后于技术范式的转换,现行的制造业相关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还不适应数字技术范式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这是导致制造业企业陷入生产率困境、转型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从多制度变革入手,通过调整传统的制度框架适应技术范式的转换,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的制度变革路径包括改变强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取向、致力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的制度变革、强化竞争导向的市场化制度改革、侧重促进协同创新的制度创新及聚焦动态能力的企业内部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从政策环境、电网建设、产业配套、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和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其资金募集和使用是重要一环。为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找到提升融资效率的着力点,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融资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财务费用、债务期限结构和企业技术水平显著相关。最后,从产业金融政策和企业自身层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府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进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和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特点,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应从政策环境、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日益趋紧的能源约束与碳约束下,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新能源产业因此成为被受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在辽宁的九大新兴产业布局中新能源排在第二位,目前,辽宁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并且已经拥有了一批一定实力的核心企业,但新能源技术进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装机容量飞速增长,但与火电相比,新能源发电装机还有很大差距。康达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身于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产业,开展国际顶尖技栅发,主攻太阳能热发电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支持下,该公司承担《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设备技术合作研究》、《适应于中式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及菌种的研发》等国际合作项目,先后与意大利、荷兰开展合作,引进研发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果断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内生物质能产业的先锋和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首创,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和显著的产业化成效,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我国传统电力设计企业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以下简称"中南院")也进入了向国际化工程公司转变的历史新时期. 持续发展力:转型+升级 近年来,处在战略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南院,找准坐标,全速前进,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打造"转型升级版".院长关业林认为,转型升级是企业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是事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企业要以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转型.  相似文献   

14.
《经济视角》2011,(5):11-11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将围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电等四大领域,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引领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历史沿革中国电信业改革进程与经济转型和制度转轨的“渐进式”改革进程相一致,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实行电信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电信业的市场化,从而避免了在市场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时进行“激进式”私有化改革可能造成的产业危机。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展开。  相似文献   

16.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恒山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障碍是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两难交织".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恒山模式"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将产业转型的立足点放在环境治理上,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的相统一.论文评价了"恒山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浙地区促进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笔者全程参与杭州市委、市委党校举办的新能源专题研讨,奔赴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等地调研,认为关键技术创新是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实现我国新能源应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江南论坛》2012,(1):66-67
经济转型成效显著。近年来,围绕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五大产业招商引资,引进了总投资150亿元的观致汽车等一大批项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能源新政将推动新能源产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彦菲 《发展研究》2009,(10):29-32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国际社会寄予带动经济复苏的厚望,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受此影响,中国也在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不断推出能源新政。当前我国能源政策的最大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大结构调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将使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