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统计数据,运用DEA方法,比较分析了2000—2011年山东省散户养殖、小规模养殖、中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的生猪生产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和投入冗余。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生猪生产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从大到小对山东省4种养殖规模进行排序,依次为大规模养殖、散户养殖、中规模养殖和小规模养殖;散户养殖、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的生猪生产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大规模养殖的生猪生产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4种养殖规模的生猪生产在仔猪进价、饲料费和人工成本投入3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  相似文献   

2.
廖翼  周发明 《技术经济》2012,31(5):93-9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2005—2010年中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项。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一定程度的小额负向增长,技术退步是其下降的根源;在国家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显著上升;不同地区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东部地区有所提高,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最后提出,加快生猪生产的科技进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提高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核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的角度,构建生猪养殖资源流分析方法,将生猪养殖的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损害价值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构建生猪养殖的内部资源成本—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综合评价模型,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内部资源成本,并估算我国生猪养殖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测算2004—2014年生猪养殖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运用Tobit模型来验证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中的主要成本要素对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以影响程度明显的成本要素为重点改进环节,对比改进前后的生产效率差异和内部资源成本—环境损害成本二维图的移动情况。研究表明,我国生猪养殖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偏低,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对全要素生产效率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及其分解技术,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2004—2014年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TFP)不高,且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TECH)较低。内部资源成本中的仔畜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人工成本对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显著的负效应,说明这些指标的增加对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是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的,生猪养殖的外部环境成本对生产效率也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经过内部资源成本减量化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的模拟改进,资源内部消耗—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综合改善效果较好,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规模的内部资源成本—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改进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利用2004—2010年我国24个省份的肉鸡生产数据,实证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对我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显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肉鸡生产效率,中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16.89%,大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57.62%;我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较大,且南方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北方地区的这种差异较小;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不高是南方地区的肉鸡生产效率总体偏低且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生猪饲养成本分析及农户适度规模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养成本是影响农户养猪规模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的探讨,使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农户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养殖模式为最优选择的结论,并针对促进农户从散养向小规模养殖转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双碳”目标,生猪养殖业“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基于种养结合的视角,考虑养殖的非期望产出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收益,运用SE-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和分析2001—2019年湖南不同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双碳”目标下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种养结合模式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均高于非种养结合,两种模式下环境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规模、大规模、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除了精饲料的冗余量略高于非种养结合,水及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冗余量基本差不多,其他指标的松弛量均低于非种养结合,中规模在投入、产出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种养结合与非种养结合模式下,不同养殖规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很大差异;种养结合的中规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最大,湖南省中规模养殖更适合发展种养结合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一次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生猪规模养殖排放大量的猪粪尿严重污染着空气、水源、土壤、畜牧产品并传播疾病。通过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废弃物处理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动态复制分析,得出了政府和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策略向着"作为"和"处理"演化的条件,从而进一步得出了推动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对废弃物采取"处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殖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规模会导致成本的大量提高,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文章通过对楚雄州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测算出散养户、规模户的保本规模和经济规模,以期为当地养殖户的适度规模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攸凉  乔娟  王征兵 《技术经济》2010,29(2):81-84,97
本文利用2002—2008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有关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数据,采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包括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的改进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实现;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都较高,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配置效率总体上低于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农业规模养殖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生猪养殖产业在农业规模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释义,就猪粪排放所带来的面源污染与生猪养殖规模之间所存在的机理进行了探析,并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来拟合猪粪排污所形成的全氮盈余与生猪养殖规模之间的EKC。结果发现:全氮盈余与生猪养殖规模之间呈现出经典的倒"U"型曲线,倒"U"型曲线的拐点大约为67.03%,即要求我国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生猪年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年出栏总量的比重逾越这一拐点后,才能实现全氮盈余排放量的下降,但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离这一拐点值尚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02—2010年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整体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是有效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即南部沿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低,部分省份仍然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进,但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并不均匀。最后指出,未来发展仍需合理调节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耿宁  李秉龙 《技术经济》2013,(12):25-32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3—2010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分析了肉羊生产四大优势产区和农牧区的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别。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肉羊生产明显存在技术效率损失,其中良种化、规模化和人力资本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区域的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牧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农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和中原优势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一个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帆  吴政 《当代经济科学》2005,27(6):19-25,39
现有关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通常假定省区和产品的生产具有同质性.本文修正了这个假定,通过一个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各省区的粮食生产空间结构,经过理论分析,推出了3个命题: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获得主要是依靠规模优势,而不是效率优势;各省区某种粮食的产量占比,与这种粮食的比较优势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特定省区在某些粮食上的比较优势与在其他粮食上的比较优势,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利用2003年各省区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命题能够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方法对中国1953—200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5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波动主要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趋势为主,近期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从不同尺度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关系看,要素投入差异会引起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也会引起要素投入环境差异并引发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距波动的短期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5.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2-3):125-144
This paper uses household-level datasets called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 surveys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y gap,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 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fit the values of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of rural households in six regions of China.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improved remarkably from 1988 to 2002, but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among regions changed slightly in the same period. The findings also show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and the 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 for all regions except the northwest that has the lowest value of both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Next, the Tobit model is employed to discern the sources of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ga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farmer's political statu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arm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gap ratio.  相似文献   

16.
由于湖南猪肉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消费者缺乏安全意识或食品安全常识等原因,使得生猪及猪肉制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给湖南猪肉制品行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应该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促湖南生猪产业提质升级;加强环境控制,构建湖南生态养猪新模式;加强猪场饲料管理,确保养猪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强化屠宰、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强化湖南猪肉制品市场供应的监测预警力度;普及知识,推动提高市民肉品安全消费意识,从战略上促进湖南猪肉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