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是实现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选择适合的发展措施,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优势,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来壮大河南农村经济是河南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景翔  贺洪海 《经济师》2000,(4):122-123
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的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明显的比较效益 ,是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有效途径。一、宏观经济趋势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国际上看 ,随着国民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各国国内市场趋于国际化 ,国与国、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国内看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  相似文献   

3.
"低碳+特色"农业在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低碳农业是适应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而特色农业则是农民的增收的捷径。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科学技术的研发,两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低碳+特色"农业必须与低碳工业、低碳物流业、旅游业和静脉产业链接在一起,共同构建北部湾低碳产业群,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旸  候岚芬  邢梦昆 《技术经济》2020,39(9):126-134
通过构建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 2010—2017 年间新疆各城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有 关面板数据,进行多层次因子分析,探究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新疆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特区域、 实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 年间,新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 势,其中生产基础条件水平不断上升,人均规模化水平发展平稳,市场化水平明显下降,产出绩效水平波动较大。本文的政策 启示是,充分考虑新疆的实际情况,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投入,稳定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 从而将独特农业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提升农业产值和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现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通过发挥农产品协会的职能作用,对解决当前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文章以其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成就及问题之后,结合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提出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中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化农业的特点,结合我省的实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优势和特色,强化区域功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搞好对农公益服务。  相似文献   

7.
宁夏地处西北,地域区情分银北、宁夏平原和银南三部分,区域农业有其自身特色如水稻、小麦、玉米、畜产品、蔬菜、水产品等,本文认为宁夏农业的发展既要发挥其区域特色,又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陕北特色农业培育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陕北土地资源丰富、潜力大,农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本文在充分分析陕北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与区域布局思路,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对策,以探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工程,是以产业化经营为表征的市场农业,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是突出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辽宁省本溪市农村自然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1.5亩,粮食商品量极低。面对“入”的新形势,我们认为本溪应该强调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农业转型的主体形式,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捷径,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研究加入WTO对山西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 ,对山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提出了山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方向、格局、原则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选取消费水平、农业劳动力占比、货运总量和农户总数四个指标,分别表示钻石模型中的需求、生产、支持相关产业的表现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四大要素,并对这四个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回归结果,认为四个指标中的农业劳动力占比、消费水平和农户总数都是影响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结合安徽省在这三个关键因素方面的现状,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扩大居民需求水平、调整企业战略水平和找准品牌定位、扩大品牌宣传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增强安徽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农业灾害经济:周期波动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最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产业。近30年来,农业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发展,揭示了农业灾害经济具有周期波动性和显著的区域分异规律,灾害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为此,应当将减轻农业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收益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综合治理,通过调整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强化工程减灾措施与技术减灾措施、在丰歉年之间平准粮价、建立农业政策保险等,达到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并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的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之后重点考察了包括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11年期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支持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文章得到的政策启示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农产品加工业RD投入结构和市场环境;改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该区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退耕还草和草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该区草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单界定了西北民族地区,介绍了其农业结构现状,针对该地区的特殊情况,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和数据分析,对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对策研究,具体提出:优化品质品种,调整内部比例,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竞争优势,延伸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培养龙头,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大、成本高,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并根据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状况,探讨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深入阐述工业共生及其效益的基础上,以九发工业园为例,详细分析了涉农企业发展生态工业园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出涉农企业应立足农业特点,借鉴工业生态学原理,积极构建农工商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基于文献回顾和访谈,构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发现,资源基础、产业优势、组织管理、创新氛围和营销刺激作为关键因素,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构成维度有差异化影响,并且,在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维度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从信息披露和缩短销售环节角度提出破解方法,提出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制度变迁破解思路——建立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制度,可从根源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工业的振兴,而是整个东北经济的振兴。近几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哈尔滨、沈阳三市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