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把环境因素加入到考量能源效率的指标体系当中,对能源效率重新定义,接着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制度(能源市场化)、交通运输、工业能源投资等方面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测算出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比重来看,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技术进步;而经济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呈反向关系,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在经济结构中影响较大。说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的提升都会促进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正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勋 《当代经济》2009,(15):154-155
本文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TFP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在影响TFP的因素中,FDI、市场化以及基础设施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最终消费率与能源效率呈倒U关系.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利用效率呈反方向变动,第三产业比重与其呈正方向变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TFP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8-25,124,125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并测算了1994-2006年我国制造业中能源消耗强度中两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两者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都有正面作用,同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作用略大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本文依据我国市场化和产权制度改革特征,结合罗默(1999)和巴罗等(2000)的模型及演绎逻辑,将制度引入增长模型诠释要素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数理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制度越不完善,经济增长就越受限于制度的发展。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将产权制度以直接或与资本相结合形式进入模型,分类检验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贸易、金融和地域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OLS和GMM估计结果显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解释更具效力,省际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指出,制度不仅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还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和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用包含制度贡献,产权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市场化进程是否促进了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本文的研究主题。笔者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我国地区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地区市场化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化能够推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家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地区市场化进程激励了企业家追求长期发展经济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较小;能源强度受到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大.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降低能源强度,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消费比重,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12):62-75
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产业体系的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生产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升级对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体系碳排放模型,对我国29个省区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1995—2014年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影响产业体系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是由能源结构的变化所驱动,属于能源结构变化型;由于产出占比和能源消费占比较大,导致我国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即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受二次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童纪新  冯丹 《技术经济》2009,28(5):12-15
本文通过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外贸依存度、专利保护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三个制度分解变量,运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我国东部五省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员投入和市场化程度对技术创新产出影响较大,而专利保护程度对技术创新产出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三个因素——居民收入、通货膨胀率与利率。通过图表及协整检验,验证三因素的影响及其强度,进而提出了几点建议:维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增长;保持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配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95—2009年的数据计算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量和FDI的变动具有高度的相似性;FDI能够降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但影响较弱;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也加剧了碳排放量的增长,但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安全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为此,继"十一五"全国完成能源强度降低20%的目标后,"十二五"又提出了降低16%的目标。如何降低能源强度,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有哪些,以哪些为抓手来降低能源强度,成为现阶段大家关心的问题。根据现有文献,本文把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归为地区生产总值、最终需求结构、全要素生产率、能源价格,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得出能源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正相关,与全要素生产率、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价格负相关。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与改进,得出一阶自回归模型,说明了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全面生产要素提高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短期的滞后影响。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1981—2005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估计了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能源、非能源、资本以及劳动的份额方程,对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1981—2005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估计了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能源、非能源、资本以及劳动的份额方程,对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和指数分解法(LMDⅠⅡ)分别从国家产业层面和我国地区层面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因素对我国及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效果及贡献率。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而我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产出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产出规模效应对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房价的区域分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诸多因素在推动这一现象的不断加剧。本文以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识别了区域市场化程度与房价的因果关系,检验市场化程度在房价区域分化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内在的逻辑机制。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房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推动作用在房价较高的地区更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房价的区域分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其主要影响机制是,人口会因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拥有更好的制度环境而选择流入,进而增加这些地区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本文还实证分析了市场化指数构成中各子维度对房价的影响效应,体现在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治环境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