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旱区草型湖泊湿地价值量化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典型干旱区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湿地为研究区,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乌梁素海湿地资源的特点,对乌梁素海湿地的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湿地的总价值为28.24×10~8元,其中直接实物产品价值为7164.70×10~4元,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为18 193.43×10~4元,间接价值为81 960.58×10~4元,目前非使用类价值为17.51×10~8元。只有合理开发乌梁素海湿地资源,保护好这一对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的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乌梁素海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成为湿地生态补偿的先声。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实践开展的最大障碍。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法,在实地调查了解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补偿的三大原则,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的投入机制,尝试解决补偿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志晖  丁登山 《经济地理》2006,26(4):677-680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文章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特点,对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由此得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58 292.77×104元;研究结果表明,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调节气候和蓄水的价值。因此,保护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历史时期太湖湿地围垦利用.围垦利用改变了湿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但对太湖湿地水生态系统产生干扰,降低蓄积,改变水文,影响水质,进而又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数据表明,太湖湿地水生态系统间接使用价值呈现递减态势,由1976的67.772亿元降低至2003年的额62.61亿元.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碟形盆地圈带状景观结构控制下,洞庭湖区形成了以浅水湿地、过水湿地和渍水湿地为主的我国最大的湖泊地区湿地景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近年来出现了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等问题。为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综合管理,稳定湿地面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杜晓君  石茹鑫  冯飞  张铮 《技术经济》2022,41(3):101-114
小微湿地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 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与生态2个方面定量估算其服务价值 对引导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中心城区 小微湿地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平台开展小微湿地的空间 核密度分析,揭示小微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条件价值法 (CVM)、影子工程法(SPA)和市场价值法(MVM)等分别计 量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城市小微湿地空间分布不 均衡,主要集中在公园和居住区的差异性格局,受城市规划建 设影响显著;借助CVM方法计量小微湿地的水资源保护、游 憩、景观、科普教育的文化服务价值,通过SPA、MVM等方 法对小微湿地涵养水源、调蓄雨洪、固碳、释氧、降尘等生态 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区2019年小微湿地文化生态服务总价 值为1.469亿元。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相比,小微湿地具有更 高的单位面积文化生态服务价值量,约19.74万元/(hm2 ·a)。 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对策,旨在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小微湿地系 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体验旅游是应时而生的新型旅游,西洞庭湖湿地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丰富而具特色,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于生态体验旅游内涵探讨、生态资源特点分析、旅游开发价值估算与开发条件ASEB栅格分析,结合旅游开发现状,认为西洞庭湖湿地具有开发生态体验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体验旅游开发模式:(1)塑造鲜明的生态体验主题;(2)设计可深度参与的体验活动形式;(3)生态体验与历史文化体验相结合;(4)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5)保持湿地的原生态体验功能。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农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参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框架,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北京市农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市农用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563.17亿元.其中,直接价值为158.26亿元,间接价值为404.91亿元.可见,农用地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按生态系统服务大类进行比较,农用地的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供给服务,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结果一致.不同类型的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也不一样,最强的是林地,其次是耕地、园地和牧草地.在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中,应注意发挥农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农用地,尤其是林地和耕地,以实现人类福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特色农业,实现湿地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洋淀湿地总价值为2171.80亿元,其中非使用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白洋淀湿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间接使用价值,使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谐起来.由于湿地资源功能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实现湿地价值的充分利用.白洋淀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可以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来利用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业来利用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 并举的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东南部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损益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黄骅市耕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盐田、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2011年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湿地最大,为15.63 CNY/m~2·a,建设用地最小,为2.83 CNY/m~2·a;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1年间持续减少,共减少了3.01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构成中,各功能价值量仅水源涵养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其他功能价值持续减少;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划分了四个生态服务价值类型区:生态价值持续增加区、生态价值持续减少区、先增后减区和先减后增区。研究成果为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整治项目区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议案及美国信贷主权评级的下调,可见现行由美元和欧元所组成的二元国际货币体系并不稳定。为测度出人民币的引入能否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本文先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因素,并在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人民币在可自由兑换后将成为一个能与欧元相互抗衡的国际货币。通过方差比较,本文论证了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种货币所组成的外汇储备组合较二元体系下的稳定,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革现行的二元体系,使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成为更稳定的三元体系,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季禾禾  周生路  冯昌中 《经济地理》2005,25(2):149-151,155
经营性征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强大的行政权力取代了土地发展权的权效。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首先介绍了发展权的含义和特征并总结了我国农地发展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农地市地化过程中的土地发展权进行了定位,提出将发展权分享引入征地补偿机制即农民参与发展权权益的分享,紧接着探讨了发展权分享实现问题,并对农民发展权分享进行了量化。旨在通过对发展权的适当安排缓解现行征地体制中的一些矛盾,从而在深层次上促进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健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定位和指导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立足点,理清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城市与区域的基本关系及其演化动因和演化过程,以此考察我国传统的城市与区域关系特点,以及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城市与区域关系处于区域框架指导下的城市主导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的功能性和区域的整体性是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城市与区域对立统一关系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城市实体地域与功能地域的空间扩展,城市与区域的边界趋于模糊,城市与区域地理单元走向交织缠绕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童江华  徐建刚  曹晓辉  徐芳 《经济地理》2007,27(5):733-736,740
在梳理了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偏离份额基准.运用此基准,通过选取南京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点的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为分析对象,以国家范围内的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的情况为参照,对南京市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3个产业部门.对结果分析表明此选择基准在主导产业选择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重庆市建立标定地价体系的科学实践.提出城镇标准地块空间定位的技术途径为:从分析土地级别内各定级单元土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或房地产市场价格空间分布规律入手,采用定级单元总分平衡法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平衡法确定标准单元,依据功能特征评价成果将标准地块定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