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混沌世界的治理——罗西瑙混沌范式、全球治理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林民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
|
|
罗西瑙的混沌范式试图解释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的变迁。它借鉴了复杂性科学中的混沌理论来理解国际体系,从国际体系的三个参量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形成两枝分形结构和呈现混沌状态的原因。混沌范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理观,要依靠治理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发挥治理的功效。这一理论范式结合了主流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不忽视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念因素,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因而,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2.
|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被引次数:12
|
|
|
|
|
秦亚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
|
自国际政治领域出现社会学转向以来 ,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 ,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当属社会建构主义。但建构主义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理论 ,也仍然未能贯通作为共有知识的文化这一意义网络系统。要构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 ,需要借鉴建构主义 ,但也需要超越建构主义。首先要厘清的是文化理论不可或缺的三个概念 ,即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其中 ,文化力的概念尤为重要 ,因为它促成私有知识上升为共有知识 ,编织了体系层次的意义网络 ,也推动了现有文化内容的变革和更新
|
3.
|
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 被引次数:14
|
|
|
|
|
李心合《会计研究》,2002年第7期
|
|
正统财务学的研究范式是承袭主流经济学的“理性选择范式”。由于该范式没有把制度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因此在财务理论建构和财务实践上均有一定缺陷。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性和制度性 ,决定了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进行理论耦合的可能性。解决正统财务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 ,需要实现从技术主义财务学向制度主义财务学的重大转变。
|
4.
|
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 被引次数:2
|
|
|
|
|
曾繁旭《开放时代》,2006年第528卷第6期
|
|
本文通过深描“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的过程,观察一个NGO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严谨而富有弹性的媒体策略设计,根据政治结构与媒体格局的空间,建构出一个有制度意味的议题,并且在议题过程中获得媒体近用权,掌握媒体框架,最终改变了议题的走向,实现了NGO对企业与政府的监督。本文说明如果一个NGO组织更加了解中国的媒体格局,并以专业的方式操作议题过程,媒体将可能成为它重要的政治资源,从而增强它的合法性并扩展它的运作空间。而通过个案,本文也呈现了中国媒体在报道NGO议题中的逻辑,以及NGO与国家互动模式的新变化。
|
5.
|
信任与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兼论当前的中美关系 被引次数:11
|
|
|
|
|
朱立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
|
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主流范式关于信任问题有不同的论述。现实主义认为 ,信任难以产生 ,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受力量平衡的影响。自由制度主义认为 ,制度能够促使信任产生 ,并为合作架设桥梁。但是 ,自由制度主义没有解决信任还不存在的时候制度如何形成的问题 ,特别是在安全领域。建构主义则提出 ,信任与身份相关 ,身份的建构取决于政治文化因素。从这三个理论框架中透视当前的中美关系 ,会发现两国之间在培育信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6.
|
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 被引次数:2
|
|
|
|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
|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
7.
|
大众传媒在农民艾滋病宣传中的作用探讨
|
|
|
|
|
聂艾歆《中国报业》,2012年第6期
|
|
在飞跃发展的当代中国,艾滋病和大众传媒之间关系需要正当的调节和处理,媒体应当使艾滋病受到公众人民的注意和关心,推动艾滋病的防止问题。本文根据健康传播学和媒介建构等现在先进理论,来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于弄明艾滋病宣传的作用。
|
8.
|
从“宜黄事件”看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媒体再现
|
|
|
|
|
金庚星《中国报业》,2014年第22期
|
|
本文旨在探讨在当下由社交媒体的网络化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共同组成的、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媒体再现模式。社交媒体与大众媒体在议题再现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基于对个案“宜黄9·10事件”的互联网在线观察,本研究发现,在当前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Web2.0的社交媒体更多地扮演着冲突性议题首发地的角色,随后议题通过社交媒体溢散到主流建制媒体,经由主流建制媒体的再现获得合法地位,进而引发更多媒体机构的共鸣。同时,在媒体间的互动中,主流建制媒体也对现存的新闻生产常规做出范式修正。
|
9.
|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被引次数:1
|
|
|
|
|
马凌《旅游学刊》,2011年第26卷第1期
|
|
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强调思维视角上的建构性、社会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与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章从理论上概述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建构主义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将主要在3个方面:重视旅游现象中话语系统(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作用;重视符号和意义的建构;注重研究旅游建构的主体、对象、途径,以及围绕建构而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
10.
|
经济发展理论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及其比较
|
|
|
|
|
耿卉恒《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年第26期
|
|
在经济学理论的演化过程中,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范式,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分别经历了古典政治、马克思、结构主义、新古典政治、激进主义等几个阶段。不同发展时期下所形成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也各有不同,现本文就主要对这几个发展阶段下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进行分析阐述,并进行一定比较,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了解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提供一些帮助。
|
11.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
|
|
|
|
|
李政鸿 曾怡仁《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1期
|
|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作者提出了有别于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大致可以区分为古典帝国主义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葛兰西学派等三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采取垄断资本、不平等交换和历史结构等概念作为其研究架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特色在于它打破了政治-经济、国家-市场和国际-国内的界线,试图建构一种结合政治、经济及社会的整体论分析架构,并且将议题带入历史脉络研究。关于欧洲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采取了批判立场,质疑一体化背后隐藏的剥削、不平等及支配关系。因此,除帝国及霸权的研究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讨论了社会阶级与一体化的关联性,从而开创了更多元的研究议题,并能对这些议题提供方法论对话的渠道。
|
12.
|
试论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基于《国际组织》与《国际研究季刊》(1997~2006年)的文本考察
|
|
|
|
|
白云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
|
|
以《国际组织》与《国际研究季刊》两家代表性学刊在1997~2006年期间刊发的论文为考察文本,作者将这些文本纳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个理论范式之中,以其为线索剖析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分别表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改进并得到了一定发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延展。作者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知识传统出现彼此深化与融合、国际关系分析层次重新回落、理性选择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
13.
|
知识产权保护与"救死扶伤"精神
|
|
|
|
|
杨军《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4期
|
|
中国贫困人口众多,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中国公共健康的严重威胁。
|
14.
|
试析我国新闻框架的倾向性
|
|
|
|
|
张宇《魅力中国》,2014年第6期
|
|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也脱胎换骨向新媒体转型,同时,不断融合社会化媒体,以更详实深入的报道形成自身的议程。然而,新闻框架存在显著的倾向性,对新闻框架的分析是当前我国新闻界热议的一个学术性议题,新闻倾向性成为新闻决策偏见和官方新闻管理技巧之间互动的产物。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新闻框架分析以及新闻理论渊源与内涵,对新闻框架的概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我国新闻框架领域进行客观的阐述与理论性研究。
|
15.
|
健康传播视角下艾滋病人的媒介形象研究——以《南方周末》近年来相关报道为中心
|
|
|
|
|
陈孝柱《魅力中国》,2013年第26期
|
|
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健康传播理念的传播,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成为社会大众与媒介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烈《南方用末〉2007至2012年的相关报道为个案,以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艾滋病人的媒介形象。
|
16.
|
三种无政府文化——《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读书笔记
|
|
|
|
|
叶莱《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4期
|
|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
17.
|
经济发展理论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及其比较
|
|
|
|
|
于金富 张诗悦《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
|
|
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是经济发展理论两大分析范式之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马克思经济学正确阐释了经济发展中制度结构与制度变革问题,确立了科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利用制度分析工具,提出了结构刚性和制度刚性;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将制度分析与阶级分析结合起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基本硬核,吸收其他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积极成果,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
18.
|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读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
|
|
|
|
王丽飞《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4期
|
|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本著作,该理论回应了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的论战,旨在建立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道路".在书中,温特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根据其文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温特的社会建构理论进行了梳理.
|
19.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础与研究纲领的拓展
|
|
|
|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
|
|
美国学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在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上与国际关系学一脉相承,而以斯特兰奇为代表的英国批判学派则试图以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整合经济与政治研究两个领域。基于对全球市场权力结构的分析,斯特兰奇较早地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关键研究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主流学派拓展和丰富自己的分析基础,引入体系层次外以及理性主义框架以外的各种分析机制。而这一过程,有助于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与比较政治经济分析的进一步融合,也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树立和加强自己的学科特征。
|
20.
|
比较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建构主义社会学之异同
|
|
|
|
|
郭喜英《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4期
|
|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与建构主义社会学是构建社会学理论的两大理论范式,二者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范式及方法论、理论层次、核心主张以及对于具体问题如社会问题、集体行动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是二者之间在行动者的主体性、共同的理论源流以及认识论的"二元"对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应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寻求促进社会学朝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