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云和县轴承产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如编制产业规划、实施差异化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湖北省资源型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必然使资源型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地质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地质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扎根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实际、落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理念和国际化三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与全球产业链对接、以互联网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发展动力从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7)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为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也陷入了缓慢增长的泥潭。如今制造业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在阐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研究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可通过产业转移、两化融合、模式创新、创新驱动等对策建议,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走向、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借鉴与启示。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摸清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制度框架和基本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和制度的需求,紧扣新常态的要求与特征,探索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度框架与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为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也陷入了缓慢增长的泥潭。如今制造业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在阐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开级的主要原因,研究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可通过产业转移、两化融合、模式创新、创新驱动等对策建议,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走向、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借鉴与启示。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摸清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制度框架和基本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和制度的需求,紧扣新常态的要求与特征,探索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度框架与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8.
为了中国的改革升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张,借此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等方面,“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下十分紧迫的事情,并借此形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既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措施.本文的撰写背景即是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具体分为四大块,即: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产生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常态引入可持续的健康经济增长轨道,是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常态下国际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阶段新旧矛盾问题交织的状况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解决当前经济下行带来的矛盾问题、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和作用重大.广东经济发展率先进入新常态,发现问题早、主动认识和适应新常态早,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正处在关键时期,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中高端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11)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我国酒店业如何回归市场、回归企业的本质,努力转型升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文章从对新常态经济的认识、适应及其引领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业内决策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应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形势.石油企业要从实际出发,要提高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积极作为,探索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企业拓展延伸,开拓产业结构规模,在新常态下,推动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石油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石油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近几年,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并趋于平稳,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 产业结构优化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解读新常态的内涵机制,结合中国当前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适应并引领新常态下实际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视阁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而金融支持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进行了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应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不断加强“三农”服务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决定着物流业发展水平.本文介绍了经济新常态下珠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珠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珠三角地区绿色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提升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5,(8)
新常态成为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与新条件,只有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浙江才能在新常态中实现新的跨越。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常态包括: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开始合理化,从低质量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外部影响力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深化改革释放升级活力,推动创新激发升级动力,改善民生保障升级环境,繁荣实体经济夯实升级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在金融危机及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行各业均面临着要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传统的制造企业,家具企业应意识到,企业内部混乱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转型升级意味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根据发展的要求进行战略调整,实现转型升级。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创  相似文献   

18.
李彬  何悦 《财经科学》2015,(9):98-1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新状态.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工业生产增速、农业经济运行、消费市场、对外贸易等呈现新态势.经济转型、工业升级、企业经营、投资增长、对外开放、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与风险.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探索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主力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省会石家庄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不仅要解决旧问题,还要接受新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常态下省会石家庄工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从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园区建设、实施重点企业转型工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加快省会石家庄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4)
块状经济是宁波经济的特色,也是支撑宁波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关键要素。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块状经济背景下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逐渐显现。文章阐述加快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有利于培育区域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