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伴随中国入世的实现,中国并购也进入WTO时代.2004年的并购事件中不仅有境外企业为了进入市场而长驱直入收购中国企业,也有中国企业大搞海外收购活动.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追逐的对象,如今也能频频出击:盛大借上市余威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公司;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石破天惊,引来无数国人关注;同为国有企业的上汽集团和蓝星集团因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上演同室操戈的一幕,更是平添一道风景,令业界为之侧目.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收购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呢?由于收购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企业的协议收购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将2015年我国完成协议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收购方公司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协议收购并未提高收购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收购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呢?由于收购方式的多样性,一些企业会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份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收购,那么,这种收购方式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呢?本文将2011年至2015年我国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份的方式完成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收购方公司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级市场收购并未提高收购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4.
隋艳坤  尚浩东 《经济师》1999,(12):18-19
明确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是确立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前提。我国《证券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但对于上市公司收购界定,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求教于同仁。一、我国法律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收购是公司收购的一种,与一般公司收购的区别仅在于目标公司的不同,上市公司收购的目标公司不是一般性的公司,而是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上市股份公司。明确收购的概念是确立收购制度的前提。我国最早对上市公司收购作出规定的是1992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深圳市上市公…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与公司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司的收购或接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当公司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往往没有积极性对公司进行接管或帮助外部人成功收购公司。但是,当公司有大股东的存在,情形会发生改变。本文建立的模型表明,大股东是公司成功收购或接管的必要条件,同时收购溢价与大股东持股比例成负相关关系。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经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6.
海外收购是我国企业获取技术的重要方式,但有些企业通过收购并未真正掌握技术。这与企业战略、实力、对象选择、收购方案及知识转移等问题有关。尤其是知识转移障碍使一些企业陷入了“有产权、缺知识”的困境,难将获取的技术产业化或商业化。我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战略和实力,从对象选择、方案制定到整合、学习的全过程有恰当的对策和安排。此外,一些企业无力或不愿单独进行但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收购,政府可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7.
虽然管理层收购在西方等国家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但是它对于我国国有产权改革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我国近几年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不难发现,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方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实施了隐性或显性的管理层收购,随着?国有  相似文献   

8.
引进MBO     
颜发 《资本市场》1999,(11):55-55
<正>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里的“经理层融资收购重组”,能不能“引进”到转型经济中来?回答是肯定的。比较明显的根据是,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存在着高昂的代理成本,因此同样有可能经过“经理层融资收购”来大幅度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事实上,“经理层融资收购重组”具有“going private(公司下市,与公司上市相对立)的性质,本身就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水电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压缩,因此对于中小水电企业进行股权收购也逐渐成为了大型水电企业拓展自身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中小水电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风险,这可能对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力,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摒弃。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对中小水电股权收购风险的构成与来源的探讨,分析了中小水电收购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中小水电股权收购风险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0.
MBO问题     
陈新 《资本市场》2003,(5):74-76
MBO在我国上市和非上市企业中正在兴起,在已经实施的众多案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主体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违规违法现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有效实施MBO的关键:规范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透明化;规范MBO定价依据;完善MBO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MBO后企业运作监管等……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所在公司控制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股权变更方式,对解决现代西方企业制度中的代理成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所在公司控制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股权变更方式,对解决现代西方企业制度中的代理成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晓燕 《生产力研究》2012,(3):90-92,100
大量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监管部门虽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采取了监管措施,但是企业出于对资本的狂热追求,总是采用种种方式进行规避。监管部门应当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监管,加快完善我国相关境外上市立法,为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明确、有效的法律规范保障,同时完善国内资本市场体系,从而加强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的监管,同时便利企业融资。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购并中的目标企业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购并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低成本、高风险的投资。本文将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分析,使其能够为收购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避免因财务上的重大损失造成收购的失败。1购并的策略规划收购目标的选定是一个理智的、科学的、严密的分析过程,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找到合适的购并对象,是企业购并决策中的首要问题。同时,在寻找目标企业时,良好的策略规划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购并企业去寻找何种目标企业作为购并对象。因此,企业在购并决策中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如何找到…  相似文献   

15.
尤高会 《经济论坛》2010,(5):197-199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诸如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问题、收购价格问题以及信息披露问题等。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出发,对粤美的管理层收购进行分析,揭露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2002,(5):54-59
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发行H股、N股等)同时,也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发行A股上市。这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首次公开发行价格(IPO)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对25家同时发行H股和A股的上市企业研究后发现,IPO价差与不同市场的发行机制有关,与上市企业所在行业有关。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发行H股当年的H股市场年度指数收益率以及境内外发行上市的时间间隔对IPO价差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境内外发行时间间隔变长,IPO价差受发行H股当年的香港股市行情影响逐渐减弱。IPO价差受H股发行数量以及A股发行数量影响较不明显,发行A股时的企业盈利能力、发行H股当年的盈利能力对IPO价差影响也不显著。我们就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国外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标准的了解有利于国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决策的制定,文章对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联系紧密的6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企业可以根据其行业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板块,然后基于自身盈利能力与规模特征选择适用差异化的上市标准。  相似文献   

18.
借壳上市是指我国企业不直接在境外发行股票挂牌上市,而是利用在境外注册公司的名义在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则是通过资产或业务的注入、控股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国内企业达到境外上市的目的。借壳上市包括两种模式,即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  相似文献   

19.
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日益成为金融界一个倍受瞩目的现象,其动因问题也一直为理论界所关注.通过以2000-2003年间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为样本来检验境外上市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我们发现上市后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境外上市有利于放松公司的融资约束.通过对匹配A股的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的比较分析,以及H股公司上市前后财务保障比率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敌意收购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对解决公司经营者缺乏监督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敌意收购所带来的收购和反收购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损害,两者比较,得不偿失。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产权改革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兼并在规模和形式上都将会有大的突破,因此,如何通过并购谋求一种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是我们应尽早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企业并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