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亮 《资本市场》2005,(5):52-53
“如果是单边送股的方案,全流通将成为推动大盘上涨的力量。”上海睿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在接受《资本市场》记者采访时介绍:“全流通问题一直是悬在股市头上的一把利剑,开展全流通试点,将会使市场充分消化全流通因素,转而刺激大盘上涨。”  相似文献   

2.
曾晓洁  冯科 《新经济》2004,(12):48-50
国有股的全流通是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顽疾。经过市场这两年的走势,人们越来越发现如果不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中国证券市场将无法健康稳健的发展。国务院年初出台的《关於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九点意见”),其中关于全流通的论述已引起市场高度重视。在第三部分第6段中,《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3.
C股生死辩     
2005年1月1日,C股虽然低调登场,但大盘还是在坚守了四个月的1259点应声而破,7000万股民的脆弱神经再次被触动. C股市场的出现再一次给投资者种种遐想:股市将出现新暴富机会?变相全流通?C股和A股并轨?  相似文献   

4.
黄勇  王锦 《经济师》2004,(10):126-126,129
如何解决全流通问题是当前证券市场最引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净资产权数方案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对于股价和转换价越接近的公司 ,全流通对市场的冲击将越大 ,反之 ,股价越是远离转换价的公司 ,全流通对市场的影响越小 ;营造一场大牛市 ,将顺利实现按照净资产权数方案进行的全流通 ;最后提出了两个值得今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给非流通股设置最低减持价格看起来可以起到保护投资 者的作用,但实际上是“画地为牢”,从长远看不利于证券市 场的健康发展。既然全流通已经开始了,那么就应该将一切 交给市场去决定。全流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实行对价 补偿后股价能否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全流通”如箭在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中国股市7000万投资者来说,“全流通”,这个曾经透不过气来的话题,似乎已不再是那般沉重了。 2003年11月下旬以来,沪深两市均爆发出强劲上扬的走势,元旦之后,更有了加速的势头。2004年1月14日,沪深股市在没有任何突发利好的情况下突然上涨,出人意料地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第八次单日井喷行情。 对于这一轮突如其来的行情,市场人士众说纷纭。从有关争论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管理层在减持国有股问题上,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让利于民”已成为基本原则。这唤起了人们对2004年股市的种种期盼。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流通问题上,政府部门如果能充分顾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再向市场高价减持国有股,确实会对眼前的股市构成某种利好。  相似文献   

7.
论市场产权与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忠 《经济学家》2004,(6):96-102
本文首次提出市场产权概念.将上市公司独有的入市权力,包括入市融资和入市交易这两方面的权力,称之为市场产权,分析了市场产权的特征和与知识产权的异同,计算市场产权的价值,并以市场产权理论为基础.计算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理论价格和交易价格。同时还远用市场产权理论,分析全流通问题,提出“回购 增发”这一实现全流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暴风雨来临之前通常是出奇的寂静。比寂静更可怕的是,全流通改造来临之前A股市场接受了一场全盘暴跌的洗礼——4月22日,上证指数再次创下6年来的新低,深沪市有130多家股票跌破了净资产值。这意味着,即使国内股市能够在新的全流通方案开始后迎来一轮牛市,那它也是要真的从废墟上重新站起;市场预期越来越近的“全流通改造”方案是否能被市场各方接受,现在尚不可知,因为关于决策层的消息习惯性地近似真空。  相似文献   

9.
童星 《当代经济》2003,(5):49-50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这意味着已推出的减持方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减持办法》的失利。这使人们对减持工作感到无望。但国有股减持之路是迟早要走的。到目前还未能找到稳妥解决方案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跳出一些思维定势,比如说西方国家现存“市场统一的,全流通的”、“同股同权同价”的所谓完美主板市场模式,而已提出的方案大多是以建立这样一个“完美”市场的终极模式为归属。若跳出这一思维定势,则不仅能找到理想的全流通解决方案,而且也许能找到比当前西方证券市场模式更优越、更完美的市场模式,在这一新模式下“统一的市场”、“同股同价”不再是被信奉的公理。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正>全流通问题不是熊市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真凶是取消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制度,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按市值配售新股的政策。原因如下:首先,这一政策使得一级市场“蓄水池”的作用和为二级市场后备资金储备库的功能不复存在,是股市行情屡屡起动,却因缺乏场外资金响应而屡屡夭折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邓宏 《时代经贸》2008,6(19):162-163
当股市规模充分大时,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将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当,股市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这一现象可以称为“大股市原理”。规模的扩大是股市发展和成熟的“硬”道理。随着规模的扩大,未来几年我国股市将完成由资金市向资本市的过渡。为此,加快全流通步伐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全流通不好使——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股票市场流通.2001年以后.监管部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股票市场的“全流通”。但遭到了市场的强烈反对,于是暂停了该项工作。但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界对解决“全流通”的呼声日见高涨。认为“全流通”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其立论依据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1)从理论角度看.全流通之后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中小股东就可以通过“以手投票”来发挥股东的监督功能.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恶意收购.炒掉不称职的经理人员.从而提高治理效率:2)从实证的角度看.美国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治理效率居世界前列.因此股权分散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3)股权分置使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大股东只关心“圈钱”.而不关心股价的涨跌,致使中小股东损失惨重。只要实现全流通就可以使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上述问题就可解决。  相似文献   

13.
冯科 《新经济》2006,(3):38-39
新老划段是指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新发行上市的公司直接实行全流通。新老划断,是股改进程中的必然,即在股改进行到一定阶段,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中国股市开始运行新的全流通市场规则,其主要的标志自然就是全流通的IPO及再融资的恢复。新老划断将增加股票的供给,对股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流通环境下的反收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聪 《资本市场》2006,(10):75-77
<正>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处于股份全流通的状态。随着全流通市场环境的到来.针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活动也将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公司控制权争夺将日益激烈.反收购活动将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市公司对这一趋势应高度关注.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我们可以想像,股改之后深沪股市上占70%左右的国有法人股将在全流通的背景下逐步释出。虽然国有股的全流通并非意味着国有股必须百分之百地完全出售,但至少也说明,国有股应该和那些自股市设立之时就已经流通的社会公众股没有两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国有股份的市场化流通  相似文献   

16.
张敏聪 《经济导刊》2006,(11):54-56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完成,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将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了一些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二元结构难题及破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资本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股市的良性发展 ,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股市全流通。国有股减持和股市全流通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两者绝对不是等同的。对中国资本市场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不仅仅是国有股减持或股市全流通 ,而是企业内在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立华 《经济论坛》2004,(4):101-102
当前关于全流通的讨论如火如荼,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内的热心人士纷纷抛出各种方案。纵观这些方案,大都是刻意维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试图以利好来引导投资者的理性预期,支持全流通后的市场,却很少估计到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弥补这一缺陷,在此笔者就非理性和全流通问题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朱继军 《经济师》2006,(4):128-129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于2005年5月开始实施,市场预计未来三年内所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实现全流通改革。中国证券市场将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变革,真正走向一个“同股同权”的证券市场。由于股票定价基础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应地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必须作重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的这一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09,(4):51-51
<正>1.市值考核的意义是什么?市值考核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将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值由资本市场定价,全流通后,市值成为全体股东财富的集中体现。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