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和陆良县相继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标志着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工作上升到新的台阶。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以及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是当前实验区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云南省有效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2)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修正模型和Tapio弹性脱钩模型,利用2008-2013年贵阳市社会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并运用LMDI方法分析影响脱钩类型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2008-2013年贵阳市经济增长与EEF的脱钩状态主要为扩张相对负脱钩-扩张相对脱钩两种状态,2008-2013年整体脱钩弹性值为0.4,呈扩张相对脱钩状态;从分解结果看,经济发展因素是能值生态足迹(EEF)增加的主导因素,技术因素是其减少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长三角城市群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经济增长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5—2016年截面数据为样本,基于脱钩指数,考察了各城市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关系。利用变异系数和脱钩追赶模型分析各城市这两个领域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各市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水平的脱钩状态以扩张连接为主,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速度大致与经济增速持平,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态势,城市间差距较大;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水平均呈阶段性收敛趋势,各市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减小;③长三角城市群大多数普通城市与模范城市在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均在扩大,且绿色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弹性脱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研究中国建筑业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呈"U"型右侧上升趋势,暂未符合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产业价值创造和减排弹性脱钩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脱钩理论是有关环境压力与经济绩效之间的联系的理论,文章通过对西部11个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模型计算出西部地区碳排放与GDP的脱钩弹性指数,得到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的排序,并提出政府要根据不同的脱钩状态制定不同的脱钩政策这一新的低碳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区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和脱钩状态模型,定量研究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高,整体上表现为高度耦合和基本协调,说明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2)从二者之间的脱钩指数来看,表现为整体上升但局部剧烈波动的演变特征,具体分为两个阶段:脱钩指数小于1(1990—2007年、2015年)和脱钩指数大于1(2007—2014年)。随着极化度的增长,生态环境脆弱性也呈增长态势,表明生态环境受要素空间极化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3)借助Eviews 8.0判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要素空间极化是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这一类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这类资源一般是不可再生的并且这一类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的此类城市只重视经济产出的速度和数量,很少数才去关注生态环境的维护,在耗尽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后,社会经济开始衰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生态系统经济紊乱,生态失衡,经济发展迟缓,社会问题严重,此时资源型城市转变成资源衰退型城市.所以,通过其他行业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以资源严重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破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势在必行。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深入探讨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产业异质性视角出发,将资源型产业划分成高耗能—低碳(Ⅰ型)、低耗能—高碳(Ⅲ型)和低耗能—低碳(Ⅳ型)三类异质性产业,运用LMDI法,分解异质性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测算驱动因素的贡献率,结合Tapio脱钩理论,探讨驱动因素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总体呈现负向抑制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Ⅳ型Ⅲ型Ⅰ型;能源结构总体上也呈现负向抑制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Ⅲ型Ⅰ型Ⅳ型;经济规模始终呈现的是正向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Ⅳ型Ⅰ型Ⅲ型,说明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因此,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策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主要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持续发展是解决当今全球性PRED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已得到各国政府、社会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区域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理想境界,其主要目标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区域不平等、增长的质量、人口压力、科技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等。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区域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加快科技进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区域协调.实行对外开放;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加强法制及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2.
将资源环境价值体现在经济核算中,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议题。本文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理论,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用于研究区域发展协调性,将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纳入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中,为构建区域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准备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仇方道  顾云海 《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速度脱钩和数量脱钩的双重视角,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中国1987—2017年制造业碳排放和制造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2016—2017年、2008—2017年均为弱脱钩状态,制造业经济和碳排放呈倒“N”型关系,2017年制造业经济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两拐点之间,未发生数量脱钩。借助“环境高山”理论可知,我国制造业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因此,政府需要做好经济和环境政策的长期攻坚准备。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尹晓波  侯祖兵 《经济地理》2006,26(3):473-477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平台,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S”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文章通过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对海峡西岸经济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式微,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构建并指导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智慧专业化是一种新兴经济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智慧专业化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支持程度3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动力持续性,进而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借助Lee et al,(2013)分析框架检验了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1)大型企业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更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缓解地区经济波动。这种积极作用存在典型的门槛效应,将因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增强。(2)同时发展不同规模企业有利于地区经济稳定,但是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显著抑制了地区经济进一步增长。(3)在规模上我国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一个门槛比例,超过这一比例,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稳定效应都会得到增强。抓好大型企业发展和搞活企业生态建设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与棋局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峰华  刘宝琛 《经济地理》2005,25(6):761-766
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指出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研究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发展演变,并对目前中国空间经济区划进行了定位,在三大经济地带内划分出九大经济区,提出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三九”模式。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及其引起的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性,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和棋局战略。这不仅为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空间结构的研究既是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对象,对其旅游空间构建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空间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并创新了重点发展节点和重点发展轴选择的依据,并据此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三个等级的重点发展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以及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湖南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庭生  王芳 《经济地理》2007,27(5):815-818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近1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工业和城镇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导致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加之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显现。文章在分析湖南耕地资源态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耕地资源的途径,对缓解湖南耕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