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成为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研究视域。作为世界历史的“资本”阐释,《资本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拓展空间和发展界限,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中发生世界观转变、对社会历史现实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实现方法论变革以及在对资本逻辑造成人的消极发展的无情批判中提出价值观展望,最终达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一解答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任务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韬先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是为辛子陵先生一部书稿写的序言,谢序称辛著“是一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完成拨乱反正的书”,并说“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还说“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其实,辛著对《资本论》有关股份公司论述的理解是极其错误的,说“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资本论》第3卷推翻了《资本论》第1卷的结论”更暴露了作者对《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的无知。  相似文献   

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人知道《资本论》的结论,却不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很多“马克思主义” 学者接受唯物的世界观,却不接受唯物的历史观。这个挑战引出了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深刻提问:拒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基于《资本论》中有关方法论的种种误读,笔者引申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域:第一, “研究”和“叙述”的方法区别;第二,《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 《资本论》的方法论源头;第四,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不懂《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价值转型理论” 和“劳动价值论” 被误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虽然崇尚“实证” 精神,但其唯心史观的方法论阻碍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者未必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及现象特征的讨论,从“确定的”历史对象中提取关于这个对象总体性质的数据用于社会分析,是该书最有价值之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典型比较之外,缺乏过程的根基和分析规定的内置。这种“历史+事实”构成研究对象的工作规定强化的是“科学的实证”的做法。然而,把“比较分析”当作演绎基础,本身就值得商榷。从《21世纪资本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比较看,方法上的可质疑性仍然在于对“价值范畴”的删除。从实在内容看,《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所举出的“资本主义基本公式”在实质上锁定的是价值转化的分析对象。我们应本着瑕不掩瑜的态度,认真挖掘该书的精华,依托《资本论》的科学架构,梳理蕴含其内的批判规定,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日益泛滥和恶化,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有些学者和有些官员众说不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探索,最后在《资本论》中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6.
关于《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实际上,把《资本论》开篇中的"商品"理解为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商品、商品一般;同时理解为分析对象、逻辑起点、历史起点、分析起点,都可以看作是正确的——但也只有在以下限定内才是正确的:《资本论》开篇中"商品"可以表现为分析对象、逻辑起点、历史起点、分析起点,而表现为不同"对象"、"起点"的商品却并不是同一性质的"商品".不同"商品"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思维方法上可以实现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从《资本论》研究的思维方法入手,借以分析对象、逻辑起点、历史起点、分析起点等思维工具,在对立的联系中寻求不同"商品"的统一,有助于人们科学审视《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是我国第一部《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是《资本论》注释的经典之作。本书所指的“历史”主要是指经济学说批判史,但也包括《资本论》中一般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典据”所指的是典故和某些材料的出处和根据。该书共四辑,总计395条注释条目,是孟氧先生40余年呕心沥血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相似文献   

9.
确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属于实证科学的依据, 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个观点是否已经实证, 或者是否具有实证的可能性,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否具有实证的性质。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性质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实证性质是嵌入在逻辑起点、 理论内核以及认识过程之中的。 唯物辩证的 “抽象力” 是政治经济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证性质的具体路径。 用计量经济模型 “跑数据” 虽然能够实证出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联, 但这种关联背后的内在根源仍然有待经济理论的进一步的揭示。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发生、 发展内在规律的《 资本论》, 是不可能依靠计量经济学的 “跑数据” 来完成的。《 资本论》既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内在规律的结果, 同时也是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的宏观样本数据对唯物史观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1、概评《资本论》及其中一个重要缺陷--与黄佶、费质经二君的一次讨论 对待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我以为,先从整体上把握其最根本意义再据而分论之为宜. 两君在讨论中均涉及了资本论的非经济学成分.对此,马克思毫未隐讳.他多次明确指出,他的理论是有"党性"的,是"革命"的理论.即,其理论,包括《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资本论的最根本意义并非研究如何在生产及商业经营上成功的"经济学",而几乎完全是为了在根本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以此为"基础"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不合理性(历史暂时性)的.所以,这种"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这一点《资本论》是直接传承了斯密、李嘉图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特质的.斯、李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正是旨在根本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永恒性)服务的.尽管他们的理论"经营性"因素稍多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 《资本论》仍然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处于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必然趋向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亡。”《资本论》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帝国主义与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帝国主义并非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只是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尽管处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转化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转化问题”由庞巴维克首先提出,希法亭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狭义转化问题”由德国经济学和统计学家鲍特基维奇首先提出,他在190 6 - 190 7年间连续发表了《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和《关于〈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结构的纠正》两文,对由庞巴维克和希法亭之间关于“历史转化问题”的论争进行评论后,提出了“逻辑转化问题”,但由于语言的障碍,鲍特基维奇的解答延至由斯威奇在194 6年出版的英文版…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社会从外在现象到深层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马克思全面深刻地记录、分析了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丹尼尔·贝尔发现了马克思的睿智分析,却错误地将其称之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第二种图式”.贝尔的误读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了解《资本论》独特的创作顺序;二是遗漏了马克思其他著作中众多的相关分析;三是不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四是结论中隐含着制造新的“两个马克思”的陷阱.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1978年第12期发表的胡培兆同志所写《<资本论>在我国翻译出版40周年》一文,我有下面几点不同看法。一、《资本论》的入门书,我国最早是在哪一年才有的呢?胡培兆同志认为:“1922年就有《资本论入门》翻译出版”。作者注明这个材料来源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杨威理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的出版》一文,杨文是这样说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在广州成立了人民出版社,……截至1922年9月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工钱劳动与资本》等3种。”对引用这个材料,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其一、这个“人民出版社”不在广州而是在上海。当时所以在图书上印有“广州人民出版社”的字样,是为了避免反动政府的迫害而写为“广州”的。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从市场功能与资本功能的联系中作了初步的探索。一、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作用的理论是市场功能的理论基础;二、《资本论》涵盖了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三大问题;三、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和价格理论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协调运作,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方面;五、市场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不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不是指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是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它是人类彻底解放,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停止个人生存斗争,实现全球和谐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9.
谢韬先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是为辛子陵先生一部书稿写的序言,谢序称辛著"是一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完成拨乱反正的书",并说"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还说"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其实,辛著对《资本论》有关股份公司论述的理解是极其错误的,说"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资本论》第3卷推翻了《资本论》第1卷的结论"更暴露了作者对《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的无知。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社会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出版至今已有100多年。今天,当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时,对《资本论》继续深入探索,还可以看到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揭示了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点;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资本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要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资本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最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