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概况 在我国,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占传统产业总量的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就应当是以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同样,浙江制造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而且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出现。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的主体,在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分别占97.1%和95.3%,制造业的比重之高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大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5.7个百分点。2002年,  相似文献   

2.
薇燕 《经贸实践》2010,(6):26-27
北京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能源资源贫乏的地区,所需能源90%以上要从外省调入。在各个产业中,制造业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因此,打造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东北制造企业机电产品出口现状 振兴东北方针提出后,东北地区贸易结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还没有在对外贸易中发挥出来。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末东北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增长52.55%,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总量上只占全国的2.42%。  相似文献   

4.
亚生 《经济师》1996,(2):30-31
新论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亚生时下,在华夏大地,无论走在国营商场还是个体柜台、摊点,洋货比比皆是。在饮料市场,据调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几年都拨头筹,去年"两乐"在我国境内年产量达110万吨,占饮料总量的18.5%。在南京市场外国名牌饮...  相似文献   

5.
数据     
3936亿元 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第二产业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2007年回落3.1个百点。其中,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为3910亿元、3401亿元,分别增长8.5%和12.4%。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广东工业投资在沿海主要省市中相埘较快,对广东在90年代中后期成为我国工业经济总量的第一大省,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后,广东工业投资总量长期落后于山东、江苏等省,近年来广东同鲁苏两省制造业投资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广东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地位正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  相似文献   

7.
2012年,青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使得工业经济在逆境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青田2012年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8.2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7亿元,同比增长21.2%:制造业投资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20.4%。  相似文献   

8.
杭州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增长平稳。2012年,杭州市2130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754.44亿元,同比增长7.7%,产销率达98.7%。作为杭州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突破口,工业机器人产业现在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杭州而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杭州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意义重大。杭州审时度势,  相似文献   

9.
东南地区七省一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徽、江西和广东,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2004年,七省一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98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83亿元,占全国的55.3%;出口总额4819亿元,占全国的8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47.9%。可见,东南地区七省一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绝对影响力。因此,从2003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以来,这七省一市如何表现,将对各省市的工业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考问。下面提供的七省一市2005年1~6月份的主要工业指标为我们审视工业经济总的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2019年,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标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制造业人均指标较低,中国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中国制造业占全国总量份额指标居首位,中国制造业中高科技活动份额指标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指标具有一定优势。2010—2020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制造强国,但增长率最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制造强国。“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继续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工业化强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工业竞争力绩效;推行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稳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