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并引入环境投入因素,在模型通过假设检验后.根据1987~2003年的数据对江苏省食品工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影响江苏省食品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得到了各要素对江苏省食品工业增长的贡献享,客观地反映了技术进步对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1988~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和单产三个最主要的指标对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内蒙古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对江苏省溧水、靖江、洪泽三地水稻种植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水稻种植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一门手艺、家庭劳动力构成、家庭收入结构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农户的外包行为。又比较了各因素对示范户与非示范户影响大小的差异,发现示范户受到各因素影响敏感程度明显低于非示范户,这可能是由于示范户种植惯性大于非示范户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江苏省溧水、靖江、洪泽三地水稻种植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水稻种植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一门手艺、家庭劳动力构成、家庭收入结构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农户的外包行为。又比较了各因素对示范户与非示范户影响大小的差异,发现示范户受到各因素影响敏感程度明显低于非示范户,这可能是由于示范户种植惯性大于非示范户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刘德智  李玲 《经济师》2008,(3):225-226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1990—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对影响农户生产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与农民收入和土地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从提高农民收入和土地收益方面,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万忠  张超  方伟 《技术经济》2012,31(2):63-67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7—2010年广东省水稻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二次分离。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广东省水稻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升;良种、病虫害防控技术和栽培技术等是影响广东省水稻产业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广东省水稻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过于依靠物质投入、对市场流通信息和加工技术等不够重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 《当代经济》2010,(10):6-8
本文用中国1985-2008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有机水稻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生产和技术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有机水稻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问题,有机肥是有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是影响有机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户主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来源是影响技术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随着有机生态体系完善,生产效率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否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技术选择具有多种途径的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劳动力短缺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不同粮食作物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比例的扩大,但对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显著诱致了水稻、小麦、玉米机械品和生物品投入的增加,对大豆机械品投入的诱致作用显著,但对大豆生物品投入的诱致作用不明显,导致不同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转型从而适应劳动禀赋变化冲击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也是不同粮食作物生产轨迹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玉米调整能力最强、水稻其次、小麦再次、大豆最弱.研究认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增加现代生产要素供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要素市场中的3大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和能源入手,测算1991—2010年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程度和三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通过构建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与产能过剩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冲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与各要素价格扭曲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和误差修正机制,其中劳动力和能源的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影响,资本价格扭曲具有负向影响;能源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最大;资本和能源的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的短期冲击影响较大,而劳动力更多作用于远期;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变化的解释力度最大,资本价格扭曲的解释力度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2.
柏菊  冯俊文 《技术经济》2009,28(11):59-65,84
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根据对江苏省内企业知识员工直觉决策的实地调研数据,并结合文献研究,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直觉决策因素的构成,揭示了直觉决策的6个维度,同时对影响直觉决策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企业直觉决策的测量、评价量表的确定以及直觉决策的主要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的明晰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涛  陆建飞 《经济地理》2011,31(11):1886-1890
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赵亮  王文顺 《技术经济》2017,36(7):90-96
在理论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运行和维护阶段节能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政策对开发商节能技术的选用、项目各参与方的节能意愿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公众认知对用户节能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节能技术对设施管理产生显著影响,设施管理对用户认知产生显著影响;政府政策对节能技术和用户认知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设施管理和节能技术对节能意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水稻种植是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主要生态稻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生态稻作主要有稻鸭共作型(丹阳)、环境友好型(吴江)和沼气复合型(淮阴)三种典型模式;(2)这三种稻作模式在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的集约化稻作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稻作模式的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文章就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界定了四大内源性影响因素:经济实力、水资源、水生态、基础设施,四大外源性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科技水平、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8个维度37个指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并以江苏省为实证研究对象,测算海绵城市建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8个一级影响因素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水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水生态>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管理体制>国际经验,进而明确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重点,并从总体上提出推进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8,(1):105-108
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因势利导地提高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使其按照市场信号导向自由地流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构建了区际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对区域间生产要素、要素的主体、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网络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要素价值比较、价值互补和价值创新,由具有自适应性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要素主体所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的组织模式;网络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受到内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演化;提出了网络的微观和宏观特征度量指标.文章采取的网络分析方法既可以用来研究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区域间的流动,还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来研究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9.
在对我国109家集团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的风险因素认知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集团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原因,探索了被调查者在风险因素认知上的潜在结构,提取了风险因子,并基于探索性因子对认知情况与不同类别人员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集团公司当前管理信息化风险控制的重点.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为信息安全问题、缺乏灾难备份系统、缺乏总体规划、业务及数据等基础工作不规范.重要的风险类别为管理信息化投资管理方面的风险、业务持续性管理方面的风险.总部人员更重视管理信息化风险.IT部门对管理信息化风险不够重视,尤其不重视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效益比.各部门负责人对管理信息化的风险不够重视,尤其是对管理信息化投资管理方面和业务持续性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认知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