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人们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一定生产劳动能力和力量,作为一种集体合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发挥这种能力和力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作为一定生产组织中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必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生产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物的作用的发挥,由此从整体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是一个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并列的概念 ,其反映劳动过程技术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可称为技术生产方式 ,反映劳动过程社会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 ,可称为社会生产方式。正是有了生产方式这个中介环节 ,才使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许多内容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必须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进行。但是,要使这原理和规律真正成为改革实践的指导,还必须把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精确化。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劳动组织的中介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论》原理.《资本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写的逻辑.《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并决定对生产结果的占有即分配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承担者,按比例分配总劳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等等.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2,(1)
文章通过探讨商品社会生产发展运动规律,从价值的分析研究不同经济理论影响下派生的生产关系,说明市场经济中存在剥削的形式,证明了生产力高度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是实现共产主义。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坚信劳动价值理论一定回归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坚信市场经济将向有劳动价值规则的、公平有序的、科学适度竞争有效的市场经济发展,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7.
宋东升 《经济论坛》2001,(15):4-4,13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先进的政党一定是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领域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及时做出调整与变革。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诞生的,且在其 80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关系并非由生产力直接决定而是直接由上层建筑方面(政权力量)建立的,这一现实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再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十分矛盾,本文提出,当一种新生产力出现时,即使与它相应的新生产关系尚未出现,该生产力所蕴涵的“客观性质”便已“前提性”地决定了新生产关系的基本性态。本文将生产力的“内在客观性质”,概括为“法权”。如果人们正确把握了“法权”,就能够根据“法权”要求(实质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概念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产力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 ,人们对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生产力构成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的实质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并不科学。本文以温总理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指出生产力即人类的生产能力 ,是人类在精神支配下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获取利益的劳动能力 ;生产力要素即劳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的素质、技能的发展 ,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要素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构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等投入要素和表现要素劳动产品两部分组成。这样比较符合生产力的含义,同时可以进一步说明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有示于在实践上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由生产力和社会主体力量结构共同生成的 ,看不到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 ,就会陷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只有回归马克思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才能真正做到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也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 ,真正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谈全球化视野中知识经济对唯物史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 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之一 ,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开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 ,则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彻底清算工作的完成 ,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 ,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 ,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深化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认识 ,使人们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交往形式的改变 ,是通过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第三 ,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一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 ,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 ,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 ,就必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第四 ,揭示了市民社会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我国学术界讨论已久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理论问题,略陈鄙见:(1)生产力是否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历史属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除生产关系以外,是否也包括生产力。关于生产力是否有社会历史属性的问题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诞生,标志着社会生产的开始。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社会联系的人们,借助劳动工具,发挥其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所必需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现实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识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由于知识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得劳动资料、对劳动者的要求、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等都将发生变化,即劳动形式发生改变。从劳动价值理论来看,劳动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知识重要性的强调反映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发展了的生产力的适应。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劳动一般是基础,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特点的生产劳动特殊是在这个基础上对生产劳动所做的进一步规定。原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劳动一般和反映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劳动特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商业劳动不是原本意义上生产劳动。生产无形产品或生产“服务”的劳动,也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但是这些劳动只要从属于资本,为资本增值提供服务,这些劳动就同样可以看成是生产劳动,是广义或派生意义的生产劳动。流通领域劳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是由流通领域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生产方式最大量出现的含义之一是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者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不是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与交换、分配关系并列的狭义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还是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实际上都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结合方式或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都无法说明它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否定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极易导致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马怀礼  马艳 《生产力研究》2005,(6):22-23,10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存在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复杂程度也不断地提高。这时,商品的价值量就由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之减少;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使之增加。加之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展和深化,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了比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复杂程度差别的影响,我们提出一个“劳动复杂性系数”的概念。劳动存在形式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价值量计算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的主体性与历史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是对生产力的占有以及利用和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它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合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供现实的起点;它作为生产关系的原生点和人们间本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缩写。所有制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多重主体性。所有制的历史本质与主体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发展提供着深刻宏大的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劳动这个范畴出发来开始自己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