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国家助学贷款自2000年实施以来一直悄无声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8 月2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猛烈痛斥8省市助学贷款5年来毫无作为,一时引 爆了社会各界民众的注意,也勾起了他们历年积聚的酸甜苦辣。各地方政府的 “不作为”眨眼之间激起了人民对助学贷款缺陷的反思,对高收费、乱收费的追 问,以及对25年教育改革的检视。 中国内地的教育改革源于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旨 在扩大高校的自主权;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意欲惠泽全体国民。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全面变革渐渐推进。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 的关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共建、合作、合并、划转”,高校合并之风遍及 内陆各省。 1998年,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触动了某些经济学家的心思。海归派执笔起草 的高校扩招报告,意图凭借大学扩招,拉动内需刺激国内居民消费。 众所周知,高校收费制度始于1989年,恰恰顺延了1988年以来的第一波通 货膨胀浪潮,民间时见怨言;而1999年收费大幅上扬至今,高校的收费愈演愈 烈,无法遏止;尽管教育部在2000年确定了年收费3500元的高校收费标准,但 执行屡屡不力,招致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而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2.
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 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 ,我国高校从 1995年起开始并轨收费。高校的学费水平上涨很快 ,从 1995年前的每年全国平均 40 0元左右到现在的平均 5 0 0 0元左右 ,研究生学费更是高达每年 70 0 0元左右。再加上上千元的住宿费以及生活费 ,高校学生每年在校消费平均在万元以上 ,很多家庭已经负担不起这笔费用。调查结果表明 ,对于目前高校教育费用 ,认为“高”与“较高”的家庭超过了 70 % ;其余的家庭认为“一般” ,表示对子女的教育费用完全可以应付的家庭仅有 2 5 %。与此同时 ,从 1999年起 ,各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 ,每年扩招都在 10 0万左右。 2 0 0 1年 ,全国高校共招生 46 4 2 1万人 ,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2 6 8 2 8万人。这样 ,就在高校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无法负担学费和生活费。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建立了助学贷款制度。按 2 0 0 0年 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 ,将助学贷款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的“大门”日渐拓宽,“科教兴国”呼声高涨,2000年高校将在1999年扩招的基础上再扩招33.1万人,成人高校扩招10万人,这一切都给学子们带来了福音。但是,随着校门的拓宽,学费的“门槛”也渐渐高起来。有资料表明,1997年我国高校学费上涨了10%,1999年上涨了20%,估计2000年高校招生收费将进一步提高。学费的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某些经济贫困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时间,教育便成了人们的热点话题。而就在此时,国家决定运用金融手段来支持教育发展,启动完善了助学贷款。这一政策的出台减轻了贫困家庭孩子…  相似文献   

4.
<正>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所鼓噪一时 的教育改革,早已沿着教育产 业化路径畸变成了沽名钓誉的义务教 育,以及肆意收费而且节节攀高的高 等教育——教育改革已经背离其应有 的内涵,收费倒是无一幸免,沦为社会 各界舆论抨击的箭靶历时已久,方兴 未艾以至于愈演愈烈,尤其以高校的 乱收费为甚。 “高校学费只要3500元”,教育部 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多次在教育部的新 闻发布会上这样强调。2004年8月31 日他说过,今年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已 经算是旧事重提。“1999年我们确定的 全国平均收费标准是3500元”,而且, “我们这几年每年都发通知,要稳定收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高校贷款急剧增加。随着还贷高峰期的来临,高校财务风险凸显,对高校正常办学造成了冲击,高校贷款风险有可能引发银行金融风险和社会教育风险,并且最终将转化成为政府财政风险,正视并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起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国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进行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例,从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等。对各利益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7.
方慈 《经济论坛》2002,(5):38-38,52
自2000年9月,河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01年9月,高校累计申请贷款19522人,已签订贷款合同2235人,签订合同人数占申请贷款人数的11.45%;累计申请贷款金额11890.5万元,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1264万元,已签订合同金额占申贷金额的10.63%,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370.7万元,发放贷款金额占申贷金额的3.1%,由此可见,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中实际有95%以上没有得贡款,经济困难学生多与贷款资金发放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校贷款债务大规模形成是从1999年开始的,目前各方面估计不一,大约在2000亿~5000亿元之间。贷款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合并、扩招、法规和行政推动、基本办学条件和本科评估考核、金融机构选择偏好、政府投入不足、高校自我约束不强等。对高校贷款债务风险程度的估计主要有高风险和风险可控两种观点。减轻高校财务负担、化解高校贷款债务风险的对策除开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贷款项目管理、稳定招生规模,重组贷款,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等共识性措施外,还有一些具有体制取向的措施;如卖大学和卖资产、发行教育国债、土地置换、扩大捐赠、吸引外资、政府买单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自1999年我国实施助学贷款政策以来,截至2005年8月共发放贷款约122.5亿元,惠及153万名贫困大学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但是,2004年春,几大商  相似文献   

10.
数字     
《经济导刊》2007,(4):9-9
2000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政府买单”的意识让公办高校、商业银行对这些足以令部分高校破产的贷款问题毫无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8月起,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为高校学生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但在一些地方,助学贷款发放起来并不顺利,如在某县,迄今为止仅发放3笔,金额1万余元。据调查,当前助学贷款发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宣传不够,在社会上未形成热点。助学贷款有助于解决特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又刺激了消费,作用是积极的,但在个别地区一些金融部门对这种新的信贷品种未引起高度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普通农民对助学贷款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此在一些偏远山区…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于1999年联合颁发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2000年8月又联合制定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将贷款的方式扩大到无担保的信用贷款。2003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紧急通知》,使得助学贷款成为热点。但从国家助学贷款的试行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到2001年5月底,全国53.4万名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16.9万名学生获贷,获贷率仅为21.6%。到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申请贷款的学生为112.5万人,获得贷款的人数累计为35.1万人,…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以来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国家助学贷款与“五金”结构失衡;其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经营相冲突;财政的有限分担机制使商业银行无法出清风险;贷款制度主要要素的规定不够科学;贷款驱动机制不合理;贷款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在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结构;建立将一般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的体系以及建立政策性银行并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失灵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政府干预错位,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出现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现象。通过引入政府担保、建立信用机制、鼓励坏账回收等措施可以化解“政府失灵”,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鼓励提前还款、完善生源地抵押贷款等措施可以化解“市场失灵”。此外,试行学分制、统筹资助方式、加强信用教育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扶助贫困学生的重大下政策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行比较缓慢。要打破国家助学贷款中的“瓶颈”,加大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的力度;建立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机构;建立助学贷款保险制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助学贷款制度虽然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制度本身仍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回收风险。通过剖析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与高校的地位,提出关于降低中国助学贷款风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府“越位”是指政府将具有政策性目标的助学贷款交由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委托人(政府)与代理人(商业银行)之间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帮助高等院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速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等为目的的一项政府政策,其产生的部分利息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补贴,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征,因而国家提出了让每一个考入大学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必须敞口供应。然而,助学贷款作为一项商业银行的贷…  相似文献   

18.
郭勇 《时代经贸》2011,(12):116-117
高校扩招、兴建新校区后,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高校形成巨额贷款;面对这一个现状,本文首先探讨目前依靠高校自有资金偿还债务的困境;然后分析可偿还高校贷款的渠道,并进行反思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助学贷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提供切实有效的保证,也圆了众多贫困学生的大学梦.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少数部属高校、大校、名校比较容易获得助学贷款,而像东华理工大学这类地方高校获得贷款的难度相当大.文章以东华理工大学助学贷款的现状为例,分析我国地方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 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和收费改革使在校贫困生增多且相当一部分无足够经济能力完成学业 ,为了使贫困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失学从 2 0 0 0年 9月 1日起 ,中央贴息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面向全国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 ,并由国家财政对贷款 5 0 %的利息进行补贴。中央贴息国家助学贷款确实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市场化的进程 ,为贫困大学生求学之路解了燃眉之急 ,但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虽有明显的政策性 ,但本质上属于商业性贷款 ,是一种以信用方式提供的个人教育消费贷款。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 ,使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其中主要是信用风险。为了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 ,政府、银行及学者都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拟从信用违约期权的角度来对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以期对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利国利民制度的全面展开有所帮助。一、国内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存在四种基本的风险管理技术 ,即 :规避风险、防范和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