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7-11(7-Eleven)是日本零售业巨头,也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在中国,整个零售行业都在研究和模仿7-11的经营之道,尤其是其供应链管理.我国的便利店也在不断发展,但是都没有日本7-11便利店做得好.本文分析了日本7-11便利店的供应链管理,并结合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便利店业态在零售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便利店的刻板印象与其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两个研究揭示:(1)消费者对便利店的刻板印象显著影响其购买意愿,其中消费者对传统型便利店的刻板印象更为积极、购买意愿更强;(2)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的温情和能力两个维度也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便利店的购买意愿,其中消费者认为传统型便利店更有温情和能力并由此产生更强的购买意愿。文章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便利店购买意愿的研究视角,还为便利店的分类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梗有一间系你左近"的7-11便利店,在华南地区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分店越来越多,不过盈利的店铺却少之又少。依靠终端网点数量换取利润的7-11便利店,似乎开始受到星罗棋布式布局的负面影响了。2012年12月中旬,有媒体爆出7-11便利店在上海及中国南方地区亏损严重,部分门店正面临倒闭。据了解,广州作为较早开设7-11便利店的城市之一,现在面临着不得不关闭一些持续亏损和几乎看不到盈利前景的门店。数  相似文献   

4.
城市便利店越来越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场所,其发展是否匹配了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值得关注。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2016—2021年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便利店与居民食品消费耦合协调度,依据测度结果将样本城市归为四类,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的便利店与居民食品消费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首先,城市便利店与居民食品消费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但整体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其次,不同城市的便利店与居民食品消费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城市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最后,便利店发展水平并非完全取决于地理和区位因素,与当地商业发展环境有密切关联。应当加快城市便利店对居民食品消费的匹配式发展,不仅要营造宽松的便利店营商环境,且在制定便利店发展政策时应做到因地施策,以助力便利店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整合了连锁便利店和电子商务两个商业模式,提出了连锁便利店推广“便利店+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将连锁便利店优势对接电子商务BtoC.其次,本文论证的“便利店+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合理地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消费者、网络商店和实体连锁便利店三者共赢,对于连锁便利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扩张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及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南京市1995-2005年的城区扩张动态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城区扩张的特征。同时,选用多项自然和经济指标,建立了以城区面积为因变量的单因素和多元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南京市城区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便利店是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为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的业态效用有以下特点:①便利店的商品形态效用。无论从商品的加工还是包装上都是最接近消费者需要的,体现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②便利店的时间形态效用。从营业时间和布局及收银速度等方面满足人们即时购物的需要,节省顾客购物时间,提供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③便利店场所形态效用。以极高的分散程度和覆盖范围提供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④便利店的商品组织…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决策型态是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时的一般心理定位,它一致地支配着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也是零售商选择目标市场和制定促销策略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消费者决策型态的实证及其与零售业态惠顾意向、零售商店形象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到三点结论:第一,中国城市消费者可以被划分为九种决策型态。第二,根据不同型态消费者的业态惠顾意向和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判断,大型超市、折扣店和专业商店的市场定位相对准确,而互联网商店和便利店等尚待进一步明确定位。第三,不同决策型态的消费者对零售商店形象的反应是不同的。文章最后讨论了应用、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北京市旅行社业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脱钩指数定量分析人口、交通、政策等相关因素对旅行社业时空演化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1985—2019年,北京市旅行社业发展分为探查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腾飞期及成熟期五个阶段。(2)北京市旅行社业空间呈以城区东二环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性扩散,集聚程度增强,城区内“CBD商圈为中心,外围组团”式集聚,郊区离散式格局。北京旅行社空间布局逐渐呈道路、商圈指向性。(3)探查期,消费、投资为北京旅行社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发展期,尚未完善的旅游系统为主要制约因素;快速发展期,北京旅行社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外商投资、经济水平、旅游消费水平;腾飞期,北京市旅行社业时空变化以三产投资为主要驱动力;成熟期,企业投资者主观决定旅行社进入市场及区位选择。由此为北京市政府、旅行社企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建议,同时对全国其他城市(地区)旅行社业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北京出现了看似无序的城乡人口变化。但分析表明,60多年来北京城乡人口的时—空演化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传统的人口增长模型已退化为内部区域以对数函数为主、但总体又表现为双曲函数的增长模式。整体看,北京城乡人口的演变属于具有时—空差异性的演变模式,各区域和整体的时—空变化不仅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而且产生了自组织特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之后的规律性更强,但却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形特征。目前,自中心城区(含近郊)→中郊→远郊的空间递推特征虽然明显,但并没有达到减小中心城区发展压力的作用。而明确以上结论,将有助于通过表象认识北京城乡人口时—空变化的实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演进。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张瑜 《经济地理》2012,32(9):126-131
以山西省农民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消费性支出函数为工具,利用Panel Date模型对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进行检验和实证研究,反映出近5年来山西省各地区农民消费的一般特征,并结合山西省11个地市差异以及农村居民的现状与消费结构差异的关系进行分析,不同地区的消费行为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素流动性、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区域经济基础要素与平均消费倾向负相关。结果表明,在山西省整体经济形势良好的局势下,收入层次的提高,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于璐  郑思齐  刘洪玉 《经济地理》2008,28(3):406-410
基于单中心城市假设,利用特征价格模型对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梯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传统单中心假设由于与实际偏离较大,模型解释能力不强。纳入方向区域变量后的修正模型解释能力显著提高,住房价格梯度在各空间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这种空间互异性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consequences of hill-climbing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presence of nonconvex utility, and considers the optimal reactions of nonmyopic firms and governments to such behavior. Both firms and governments have an incentive to induce consumers to start consuming goods subject to nonconvexities by offering introductory price discounts. Monopolists appear to offer smaller introductory discounts than is optimal; competitive markets may never be able to supply such goods at all.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provides fresh evidence on the responsiveness of private consumption and, by implication, saving to government deficits. It focuses on consumption and saving from 1981 to 1989, a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personal saving rate was characterized as surprisingly unresponsive to high federal budget deficits. The authors attemp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experience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behavior. They also test whether this experience refutes 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Proposition (REP), under which consumers incorporate the government's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 into their own.
The analysis involves estimating two consumer expenditure functions based on two measures of current income capable not only of explaining expenditure behavior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but also of successfully forecasting out of sample into the 1981–1989 period. Only one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P, but neither model indicates that high government deficits caused the drop in the national saving rate experienced during the 1980s. Both models predict similar short-run responses to shifts in the government deficit. The responses depend crucially on the mix of tax and expenditure changes used to achieve the deficit shift. Both consumption and saving are more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on goods and services than they are to changes in taxes.  相似文献   

16.
The conventional measure of national saving in U.S. accounts does not include saving in consumer durables, public investment, or intangible capital. It reflects a measure of net foreign investment that relates in considerable part to original cost rather than market values. It also does not include real capital gains.
Comprehensive, adjusted measures of national saving are calculated for as many of the years from 1946 to 1989 as relevant components are available. They generally suggest much larger rates of national saving than are usually recognized. They also cast a sharp and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light on the likely effects of policies designed to increase provision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储备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以来,土地储备机制在我国各地先后施行,它不仅涉及及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的立法工作,而且还涉及资金流转过程,所以确定合理的土地储备量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影响土地储备量大小的三大方面诸多因素作用关系基础上,拟定城市土地储备量大小的思路,即在相关因素评判检验的基础上,建立开发项目土地供应量与建成区面积,房地产开发量二元线回归方程,运用SPSS软件推算出土地储备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进入"十一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面临着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扩散、整合、链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看,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民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空间扩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昌霞  柴彦威 《经济地理》2005,25(4):528-531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及其空间扩展形态从一个角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成熟度,也对城市商业物质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从宏观层面上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民消费水平、结构、方式和行为的特征及其空间拓展趋势。上海市民的消费水平已与中等发达国家十分接近,消费结构上升到较高层次,消费行为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十分突出,消费部门广泛但相对集中于超市、便利店,上海居民的消费空间不断扩展并极富张力。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是指多渠道零售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渠道的行为。文章基于文献研究法,从定义、影响因素和企业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对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阐述了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的定义,总结了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了企业对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的管理策略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未来研究方向,得出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可以细分为消费者跨渠道搭便车行为和消费者跨渠道保留行为,研究结果为多渠道零售企业进行渠道设计和多渠道顾客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