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购买法是目前各国企业购并所使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会计假定.被购并企业是处于非持续经营状况,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存在一个重新计量的基础,因此,购买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交易成本为基础来记录企业购并所取得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来记录所取得的资产负债。本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深入论述了购买法下购买成本及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购买法存在的问题及适用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企业购并动机和购并行为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企业购并动机和购并行为研究梁国勇(上海财经大学)企业购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以控制其他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购并不一定导致目标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消失,但必然导致购并企业对目标企业全面的控制。大规模的购并现象产生于19...  相似文献   

3.
企业兼并收购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购并战略关系到企业购并的成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收购与兼并时,应注重对购并战略的选择。一般而言,企业购并式战略主要有购买式、承债式、控股式、股权交换式和杠杆购并五种形式。通过对五种购并战略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企业选择合理的购并战略,进行有效的收购与兼并提供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企业购并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铁柱 《技术经济》2001,20(10):46-49
企业购并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可以快速合理地配置存量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并将成为我国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企业购并是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关键问题是合理评估企业购并中目标企业价值。合理测定目标企业价值,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个可为购并双方接受的交易价格,促进购并完成;另一方面能使购买实现战略目标,取得预期收益。而合理测定目标企业价值,对评估来说,首先较难的是适当评估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购并(M&A)是指一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企业的大量股权而实施的兼并行动。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企业向美国的房地产业发动了空前凌厉的购并攻势,连续做了几桩大笔的交易,引起了美国方面较强烈的反应。事实上,日本企业的购并行动,从行业上讲并不局限于地产业,有些甚至明显着眼于科技方面;从地理上讲也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在各种领域内、各个地区中频频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6.
公司购并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司购并——资本运营的核心 公司购并是指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M&A)。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收购是指一个企业对其他企业的一定控制  相似文献   

7.
吴菁  王虹  臧根林 《经济论坛》2004,(15):46-47,55
购并作为一种低成本扩张的有效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但在购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资本运营上,而没有充分重视购并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是购并后的企业能否创造新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分析同一控制下会计处理办法,分析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在开展会计处理中,财务结果、经济后果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我国同意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特殊性,认为购买法不适合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8,(1)
投资银行利用积累的信息资源,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评估,设计购买方案,收集潜在对手信息,为企业提供策略建议和谈判技巧并帮助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另一方面,对于被收购方来说,投资银行会帮助被购并企业寻找合理公平的伙伴,并编制相关公告以便顺利完成购并。而通过投资银行的详细评估和分析,搞清资产状况,确认交易价格,做好交易双方的协调工作,是购并活动成功的坚实可靠的基础。购并企业在自身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抽离到足够的资金,这是购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誉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一般认为,在企业购并中,购并企业为取得被购并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所付出的一揽子购买价格超过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以上的金额,便被确认为商誉。然而,当购买企业为取得被购并企业的全部净资产所支付的价格低于其公允价值时,则称为负商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企业购并风险规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9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企业购并浪潮迭起 ,方兴未艾。众所周知 ,企业购并已成为企业综合成长策略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目前 ,几乎没有一种能象购并那样迅速而神奇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在于购并活动能给企业带来协同效应。但购并活动也潜伏着各种风险 ,企业购并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强化决策层的风险意识 ,深入研究企业购并的内在规律性 ,从而建立一套适宜的风险防范机制 ,对于推进我国公司集团化战略至关重要。2 .企业购并风险的系统分析2 .1购并是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方式。企业购并是市…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所谓的"购并风",在90年代形成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购并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企业购并中政府过分干预的问题,应实行政企分离,明确产权;对于企业购并中的财务风险,企业应积极应对并寻找解决之道;对于购并后的整合,企业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购并成功的另一半:企业整合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购并已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整合是企业购并后能否获得价值增值的决定因素。然而在现实的购并中,企业还未认识到整合对于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对于增强购并后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的协同效应的作用,本文从价值链的分析入手,探讨企业整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希望引起企业的关注。———编者一、整合是企业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当购并企业取得了目标公司的合法控制权后,整个企业购并过程只完成了一半。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企业采取购并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二级市场购并中,非上市公司(购并公司)购买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控股上市公司的目的,被称作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市场规模不大,因此上市额度和上市节奏受到政府的控制。作为一条捷径,买壳上市就成为企业资本经营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买壳上市并非都能获得成功。有些企业花了不小成本,却未能买壳成功;有的企业即使买壳成功,收益  相似文献   

15.
企业购并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购并是多个交易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我国政府与购并企业和被购并企业都是其中的交易主体。在企业购并过程中,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和资本市场不发达,购并企业与被购并企业的情况十分复杂,企业购并中政府的行为空间较大,对政府介入企业购并是否合理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购并过程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梁 《经济纵横》2000,(5):33-36
国有企业购并的规模经济动机与效果不尽一致 ,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购并过程中存在的若干认识与行动误区有关。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把经济规模等同于规模经济 ;把经济范围等同于范围经济 ;购并后的企业组织陷入“或者市场化、或者一体化”两个极端 ,以资本运营替代生产经营 ;企业购并 ,追求规模经济的滥用 ,热衷于构建“航空母舰”而忽视组成企业团队的意义 ;政府与企业在购并中的角色及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企业购并中的政府行为朱国泓一、企业购并中的政府行为:购并实践中的几点抽象企业购并是企业收购和兼并的合称。它是指一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得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购并于1984年在河北保定和湖北武汉开始出现。19...  相似文献   

18.
房莉  高蕊 《时代经贸》2009,(7):128-129
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不同的方法对购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根据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两方法在我国同时应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童丹  丁学超 《当代经济》2009,(22):130-131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本文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揭示了购买法的缺陷,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权益结合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进一步讨论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实行的局限性,有利于了解我国权益结合法的发展趋势,进行权益结合法利润操纵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明 《资本市场》1997,(9):56-58
<正> 由于国家法律对非上市企业不象上市公司那样规定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财务公开制度以及规范的产权结构和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形式,所以对这类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时,购并方与目标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目标企业一方对本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而购并方则往往对目标企业的情况存有许多的盲区。这样,在非上市企业产权转让的过程中就容易形成对购并方不利局面,因此购并方必须在购并运行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各种情况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核,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