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目标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目标市场负向需求冲击与跨国并购发生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第二,目标企业的选择要么是生产成本最高的企业,要么是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最后,本文依据核心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并购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促使其实现低成本下的多元化发展.就我国国内而言,并购重组事件层出不穷.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过去几十年来,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模式实现。不过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因素来探讨FDI的进入模式。邓宁(2009)强调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FDI,并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提高我们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重要性的认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2006-2012年6534起中国企业并购交易作为样本,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的决定因素。借鉴诺思的制度理论框架,探讨中国和东道国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企业发起跨国并购可能性的影响。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于国家宏观经济和投资者保护状况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交易的可能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目标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越好,越会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实证结果还显示中国对投资者保护强度越大,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更小。  相似文献   

4.
跨国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活动,近几年在我国愈演愈烈,这种活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双钻石模型,以2006~2009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黎平海  李瑶 《经济前沿》2009,(10):27-38
在经历了以出口贸易、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合作模式后,中国对外开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本输出成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1984年~2008年58家代表性企业98个跨国并购案例动机分析,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多样化,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其他资源。从并购主体看,国有企业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力量;从行业分布来看,跨国并购多数属于资源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从区位分布来看,区位分布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6.
李萍  刘永泉 《时代经贸》2007,5(5X):64-65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属于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即市场进入方式(entry mode)的比较、海外并购的动因、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海外并购的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文章通过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回顾,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以面向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目标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的研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金融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的金融业都进入了一个低谷.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价值被低估,股价也出现大幅下挫.可以说,流动性充沛的中国金融企业迎来了并购的良机.但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企业自身能力限制,跨国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金融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并购中的经验教训,得出中国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并购应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抄底.目前,中国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业务做好,等待时机.确保金融业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属于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11.
丘兆逸 《财经科学》2012,2(2):111-118
理论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通过工序配置和价值分配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技术进步及其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后者环境效率的恶化.本文基于我国省级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环境技术进步和环境效率变化具有显著负作用.为提高环境效率,中国应改变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中被支配的地位,同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加强自身在环境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信企业能否达到纵向市场圈定目的,与实施市场圈定的企业和被圈定企业在下游市场的成本差异有关。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电信企业基于价格行为的纵向市场圈定与接入规制问题。研究发现,当主导企业的下游附属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时,则其通过实施价格策略性行为能够达到纵向市场圈定目的;当其处于成本劣势时,则不能通过价格行为实现纵向市场圈定。因此,规制机构在制定接入规制政策时,应根据下游市场两个企业的成本差异选择合理的接入规制方法。当新进入企业成本较低时,可采取有效成分接入定价法和由市场决定接入价格的两种接入规制方法;当两者成本相同时,可采取激励性接入规制方法;当新进入企业成本较高时,可对两者实行不对称接入规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将海湾六国产出的同步波动性和遭受冲击的对称性联系起来。研究发现,1977-2006年间海湾六国遭受需求冲击的对称程度要高于供给冲击,对称性的需求冲击对维持六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既显著又重要,而供给冲击的对称性对维持六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几乎没有作用;另外,本文没有发现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对称性对经济周期的同步波动有滞后影响。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海湾六国未来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雷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5):119-123
随着产业进入管制的逐步放松,厂商的密集性进入不仅改变了产业链的横向市场结构,也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重新选择创造条件.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这一现状,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个连续古诺模型的分析,认为下游整车厂商的密集性进入将导致产业链的部分或完全分拆,其具体形式取决于初始状态和上游厂商的数量.最后,结合国际经验以及国内新近产业政策设计和汽车企业的策略实践辅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echnology has had the most profound effect on altering the tasks that we humans do in our jobs. Economists have long speculated on how technical change affects both the absolute demand for labour as a whole and the relative demand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abour. In recent years, the idea of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view about the current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labour demand, namely that technical change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skilled relative to unskilled labour painting a bleak future for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less‐skilled workers. But, drawing on a recent paper by Autor, Levy and Murnane (2003) abou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deman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kill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emand in the least‐skilled jobs may be growing. But, it is argued that employment of the less‐skilled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physical proximity to the more‐skilled and may also be vulnerable in the long‐run to furthe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股票市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 ,制度短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其制度变迁中 ,政府是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供给的主体 ,而股票市场市场化和国际化则是制度需求的动力。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供给与创新 ,有助于我们探寻一种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健康成长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开放框架下,基于结构突变的视角对纳入汇率(特别是在考虑到了汇率结构突变的情况下)及国外利率等因素的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确实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两个时点发生了结构突变;而且这两次结构突变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结构产生了显著不同的影响,表现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2003年4月前以及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前均未能对广义货币需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在2005年9月后却对广义货币需求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汇率的这种结构变化对货币需求函数造成的影响仍未能改变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即在开放框架下我国仍然存在着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这一结果为我国合理地确定货币供应量,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等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球大部分技术来源于少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对各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技术扩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际技术扩散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包括技术扩散度量的方式、技术扩散的途径及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在数量上更精准地度量国际技术扩散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的技术扩散能够提高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效率,但是与FD I流入相联系的技术扩散溢出效应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一国的地理距离、技术差距、要素禀赋以及政治制度等若干因素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静态模型依托的有限相关市场假设、绝对进入壁垒假设、单一定价策略假设均不能成立,企业合并形成的行业巨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静态配置效率、动态效率和X-效率的多维经济效率造成损害.因此,在一般市场中,应放松对企业合并的反垄断规制,而在两类特殊市场中,则应加强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构建一个基本的双寡头Cournot模型,来分析环境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商品生产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环境技术从发达国家无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引入福利函数并求解最优的社会福利,发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优的社会福利选择是:当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等于国外企业生产成本与环境技术的产量溢出之差时,环境技术的完全转移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社会福利选择.并据此推导出社会福利最优的环境技术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